三台山出冬瓜村德昂族取名习俗研究
摘要:德昂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德昂族的取名习俗独具特色,蕴含了德昂族独特的历法、生肖等重要的文化现象,能体现德昂族同胞的民族认同、年龄等级、时间观和生命观等。该文结合作者在三台山出冬瓜村的田野调查材料,介绍了德昂族传统的取名过程、取名规则,用个案展示了这种取名习俗,揭示了取名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该文对于更好的了解德昂族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取名;德昂族;习俗
中文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德昂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中国一侧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州”)和耿马、镇康、保山、永德、澜沧等县市。德宏的德昂族自称“德昂”,意为“居住在陡峭悬崖上山洞中的人”,德昂族内部因支系和居住地不同,有“冷”“汝买”“布雷”“梁”“饶进”“饶波”“饶可”等不同的自称。清和民国称其为“崩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了“崩龙”之名,1985年9月21日起,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定名“德昂族”。[1]
人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以语言为物质外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陈卫东在《中国民族人名文化》中认为“一个民族的人名是自成体系的,与历史、地理、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传统风习、审美情趣、人生志向等密切相关,而且还与该民族的语言特点有一定的联系”。[2]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取名习俗的研究很多,对彝族、蒙古族、傣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取名习俗都有深入研究,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对德昂族取名习俗进行研究的文章。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州三台山乡出冬瓜村的德昂族人名作为调查对象,深入分析了德昂族取名的过程和规则,用个案展现了德昂族取名习俗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这种习俗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学界认识德昂语文化提供个案参考。
本文以笔者在出冬瓜村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出冬瓜村位于三台山德昂族乡东北部,距乡政府1.5公里,国土面积38平方公里,是以德昂族和汉族为主的行政村,是个典型少数民族山区村寨。出冬瓜村共有一组、二组、三组、四组、早外、早内、卢姐萨、兴龙寨、毕家寨9个寨子,其中早内、兴龙寨、毕家寨三个寨子是汉族寨子,一组、二组、三组、四组、早外、卢姐萨6个寨子是德昂族寨子,本文只涉及6个德昂族寨子。
在德昂族社会中,每个人一般都有两个名字,一个为小名,即乳名,大多用德昂语来命名;另一个名字为学名,用汉语来命名,多为德昂语的音译。在本族内部的交往中,他们使用的大多是小名。学名主要用于对外交往,如上学、上户口等。本文研究的主要是他们的乳名。
一、德昂族取名的过程
在德昂族社会中,孩子出生后,父母记下出生的日期和大概时间,一个月内去找村里有名望的“老人”给孩子取名。由于以前德昂族社会没有钟表,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孩子出生的时间一般是形象描述,不具体到几点几分,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惯。经常用的描述语有“鸡叫的时候”、“早饭后”、“晚饭后”、“要放牛的时候”、“太阳落山的时候”等。“老人”根据孩子出生的时间,参照取名规则给出几个名字供父母选择,父母根据这些名字的寓意选出最喜欢的一个确定为孩子的乳名。同时,取名的“老人”会用一张白纸,使用老傣文把孩子的出生日期、取名寓意、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写下来,交给孩子的父母,这张类似汉族生辰八字贴的纸德昂语称为“sida”。孩子长大后,结婚、盖新房等大事测算吉凶都要用到,女子出嫁要将自己的“sida”带往夫家。
孩子的学名直接将乳名音译为汉字,加上姓氏即可。当然,近几年由于孩子多在医院出生,出生就要确定名字,孩子的学名不再采用“姓氏+乳名音译”的形式,但是乳名依然遵循这种传统的取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