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布平台

热门期刊分类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新闻 >>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

人工智能背景下日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  在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属于日语专业核心素养课程之一。人工智能翻译软件的兴起,使学生过度依赖翻译软件,这给日语翻译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日语翻译教学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日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困境,人工智能翻译给翻译教学带来的挑战,提出在日语翻译教学中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实现人机相结合的创新翻译教学模式。通过笔者教学实践证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特色文化基因的创新融入,不仅能提高日语翻译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人工智能     日语翻译  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序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人工智能产品也纷纷面世。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机遇。其中在外语教学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势态。然而技术的革新带来外语教育机遇的同时,也给外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以日语专业为例,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日语翻译教学带来的困境。同时,对日语教学模式做出深入的思考,大胆改革与创新,以期真正达到培养新时期外语人才的目的。

 

一.高校日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困境

在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属于日语专业核心素养课程之一。目的在于通过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于日汉,汉日双语的翻译实践当中,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一些普遍的问题与困境。具体表现为:

1. 整体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属于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但在高年级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翻译课程一直处于附属地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日语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都不够。高年级日语专业学生大多以国际日语能力等级考试为目的,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因而更关注高级日语等课程。在听说读写译的五项能力要求中,译也排在了最后一项,可见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翻译的重要地位。外语教学有必要重新认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2. 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大多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然而翻译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充分的练习和积累。以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使学生真正锻炼其翻译能力。再次,教师往往依赖所选定的翻译教材,翻译材料缺乏新颖,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和学习效果的底下。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3. 理论与实践分配不合理

现行的日语翻译课程受课时量少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师介绍翻译理论为主,以翻译技巧的讲授为中心,即侧重理论的讲授,使学生翻译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然而翻译确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长期不断的积累和训练,以提高翻译能力[1]。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普遍翻译能力较弱,难以达到用人单位对翻译的实际需求。因而翻译课程有必要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例。

4. 师资力量薄弱

从高校日语专业教师角度来看,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全系共11名日语专业教师,仅有一位老师为日语翻译专业,其他老师均未接受过翻译知识相关系统学习。若让非翻译出身的教师讲授日语翻译课,只会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5. 过度依赖翻译软件

从学生角度而言,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在进行的翻译实践练习时,往往会依赖机器或软件来完成。机器翻译已经出现频繁性,普遍性特征[2],这让学生觉得翻译是简单容易的。如此,教师布置的翻译练习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也根本无法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这也是翻译中面临的最大困境。

 

二.人工智能对日语翻译教学带来的挑战

从谷歌,有道等在线网络翻译,到各类翻译软件,翻译笔等翻译产品的普及,甚至AI同声传译,机器翻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翻译产品越来越成熟,使得翻译由长期而辛苦的工作变得快速而轻松。因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机器翻译是取代人工翻译的话题成为热议,翻译教学值得深度思考。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是科技不断进步,时代不断发展的象征。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基础实现的人工智能翻译必将继续深入发展。诚然,与传统人工翻译相比,人工智能翻译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语言缺失文化情感的传递,使得人工智能翻译终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翻译。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各自的优缺点并扬长避短,实现人工智能翻译和人工翻译两者间的有机融合。在人工智能翻译的冲击下,翻译人才培养之路道阻且艰。据统计,截止2019年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高达272所,而日语语言在2016年才仅有48所高校开设日语翻译硕士点,因此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依旧以本科为主[3]。可见本科阶段的日语翻译教学,肩负培养日语翻译人才的重要职责。在人工智能大时代背景下,机器翻译变得轻松容易,对翻译教学带来的问题及困境,成为外语教学不可忽视的挑战。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两者深入融合,把挑战转化为机遇,为适应社会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必将改革,寻求创新。

 

三.日语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综上所述,为应对人工智能浪潮,面对高校日语翻译课程所处的现状与困境,日语专业教师应思考如何与时俱进地对课程与教学进行创新。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不论任课教师还是日语专业学生,都需重新认识日语翻译课程在整体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高校大力推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改革创新。在日语翻译课的教学模式方面,同样需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形成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翻译历史,发展等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因而课堂教学不理想。因此,教师,可利用线上方式将理论知识部分通过慕课让学生自主完成。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翻译技巧的教学也应该“润物细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多通过翻译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与训练之中,自主探索发现翻译技巧,从而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 实现人机结合的交互关系

人工智能翻译的出现是时代在进步,人类在进步的表现。不可否认,与传统人工翻译相比,人工智能翻译确实有着速度快,成本低,方便实用,覆盖面广等明显优势,但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语言从本质上说,不仅仅单纯用来表达语义,还透过文字承载着思想,情感,文化的传递。而翻译除了承担着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之外,也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情感表达,译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归根到底,翻译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活动[4]。需要译者充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结合自身文化背景,进行创造活动。而人工智能翻译却很难准确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只是机械地进行词句的排列组合,根本无法表达出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在日语翻译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常常过度依赖翻译软件来完成翻译任务,已呈现出频繁性,普遍性特征,但译后编辑能力却大大不足。作为翻译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翻译与人工翻译两者之间的关系。需利用机器翻译提高人工翻译效率,人工翻译优化机器翻译。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无疑是翻译领域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一味排斥制止,而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辅助教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改善学生在翻译方面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译后编辑能力,以实现人机结合的交互性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3. 融入特色文化基因

近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5]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外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学习语言,而且要通过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来继承良好的中外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作到有效融合。由此可见,翻译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每个地区在它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都会形成文化积淀,构成其文化底蕴,必然有它独特的文化基因,就像是这里的灵魂。笔者所处学校地处于四川西南片区,从独特的四川文化为视角,挖掘四川文化基因,融入外语翻译教学,这是融入特色文化基因创新日语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收集与四川特色传统文化相关的语篇材料,分类整理,形成特色文化主题,如三国之源,熊猫之乡,川剧之魂,川菜之味等作为主题,改革翻译材料陈旧单一的问题,而以新颖,独特的中国文化相关材料进行翻译教学与实践,可大大激发学生翻译的兴趣。同时,同时感知中国文化魅力,以达到文化外译的传播作用。

 

4. 紧跟新媒体时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译课程教学不妨借力新媒体资源,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在教学形式上,通过新媒体直观便捷的特征,充分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增添趣味性图片,视频等资源的运用,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更新内容,选取当下最新最受关注的话题,进行翻译实践,在锻炼翻译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此外,以新媒体为媒介,还可以促进外语教学资源的构建更加多元化。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有利于教学实施,也更能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将课堂内容与新媒体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到课外,使学生在课外也能学习。

 


在线投稿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Copyright © 2021-2022 期刊发布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