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布平台

热门期刊分类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新闻 >> 其他综合

其他综合

其他综合

马克思分工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理论属性建设研究

摘要:马克思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工理论认为,分工使人在某种特殊范围内活动,并发挥出它的种属能力,并且认为合理的分工是对劳动能力的巧妙运用,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殊范围内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产生分工的同时形成合力,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体系,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出现了过度追求娱乐化的倾向,忽视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种属特性,背离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面对这种现象,自觉以马克思分工理论为指导,坚守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属性,防止其过度娱乐化,这将对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分工理论高校思政理论属性   

马克思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工理论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所应承担的角色和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诸多著作中对于分工都有着重要的论述。耳熟能详的“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有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分工使人在某种特殊范围内活动,虽然'摆脱了它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等,都是马克思关于分工理论的重要论断。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于反思当下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出现的“娱乐化”倾向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终身化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位所能完成的,必须家庭、社会、学校等各单位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发挥其各自范围内的种属能力,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身化,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体系。作为这一过程中的高校思政课堂,需在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加强理论属性建设,坚守住高校思政课堂的理论阵地。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职责越来越重要,家庭教育主要通过家风、家教等家庭建设途径,教予孩子做人的基本原则,从个体利益出发,教育孩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性、渗透性、生活性等。其次,我们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施力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及社会环境。社会通过电视、网络、博物馆等载体,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娱乐活动等途径,街道、企业等组织,传播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引导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征主要表现为丰富性、娱乐性、多变性等。最重要的,学校教育,我们在此特指高校思政课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高校思政课堂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等,从社会利益出发,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特征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导向性、理论性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各系统在共同的目标下,承担了不同的角色,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而高校思政课出现的过度“娱乐化”倾向,似乎在打破原有的教育分工,忽视了高校思政课堂的理论属性。所以,应该在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各系统的基本职责和特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保驾护航。

一、 马克思分工理论是高校思政课理论属性建设的理论依据

分工,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在马克思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释。“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马克思观念中,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反观当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分工愈加细化。单就教育这一件事情来说,根据场域的不同,我们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每一场域的教育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塑造合格公民的共同目标下发挥力量。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分工对社会所有制及个体发展的影响。“分工,原本是国民经济学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却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分工理论的哲学分析和批判,赋予分工以经济学哲学内涵,开启了从分工的视角透视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的研宄路向。”[]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当下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透过分工理论透视当下社会所出现的很多现象。马克思对于分工的发展考察,不是任意提出的,是基于现实的个人以及与其发生的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考察,所以马克思分工理论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1]22后经学者的研究,将这一阶段的分工称为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自然分工阶段,学者对于自然分工领域研究的较少,更多的集中于分工的后一阶段,即社会分工。分工,在被打上社会烙印之前就已存在,并且为以后的社会分工发展提供了基础,有学者认为,“自然分工是社会分工的最初表现形式”。在社会分工领域,马克思认为“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就是说,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在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方面的相互关系。”[1]2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论分工如何发展,中国不变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马克思的考察分析中,分工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愈加细化,反过来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反作用力 


在线投稿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Copyright © 2021-2022 期刊发布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