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建筑的维修与活化利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资金
例如,引入民间资本修缮、认领古建来保护文化遗迹和遗产,全国多地均有成功案例,既能避免年久失修失去文化价值,又能唤起大众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而修缮后的建筑作为商用,既能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也能吸引游客增加自身的收入,可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但是在修缮古建时须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风格,在深度挖掘文物历史价值的同时也要彰显出现代意义、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功能,这不仅需要专业的队伍,还需查阅大量的资料、走访。政府有关部门应联合起来研究出台相应的细则,并给予帮助和指导。
(二)古建筑的环境即包括自身固有的历史环境,又包括外在的周边环境
历史环境即建造古建筑之时所形成的环境,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的环境遗迹。它是古建筑本身固有的,具有同样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要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原貌;对周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要尊重原始环境和历史遗迹,与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相协调,才能实现双方面的发展。
(三)通过组建专家库和举办培训班的方式扩充专业队伍
根据需要,可以把文物保护专家、优秀传统工匠、建筑专家等纳入专家库,并且每年根据项目成果把人员分成不同的级别,高级别的专家提高待遇,在今后的项目中要带出一批学徒。另外,面对有此特长社会人员应定期举办专业的培训班 ,培训之后取得资格证书的去项目中做学徒,逐步健全全民参与机制,更好的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
(四)利用数字新媒体用叙事的方式把古建筑蕴含的优秀历史文化展现出来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建筑承载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同的,如:用来明伦示礼的礼制建筑、以祭祀为主要功能的宗教建筑等,应按照其属性深挖历史信息,用叙事的方式把点连成面,最后通过科技手段演绎出来,带给受众多维交互的沉浸式体验。
文旅融合视角下古建筑“讲好中国故事”——以济南市为例
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铭刻民族历史的丰碑,亦是寄托文化灵魂的殿堂。作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物核心载体,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源泉。保护和传承利用好古建筑,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古建筑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的序言中写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历经沧桑保存至今的古建筑见证着民族历史的发展,弥足珍贵,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情感寄托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物质载体,能够完整的呈现出一个地方区域所独有的地方特色和风俗文化,在连续时空的动态发展中历经百年甚至上千年,把不同时代的文化、科技、艺术、美学、社会学和宗教等融合在一起。在当今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保护与利用同步进行,方能真正的让古建筑活起来,才能在复兴保护和城市乡村的发展中和谐共生,使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和古建筑的创新发展之间得以平衡,面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二 济南市古建筑活化利用的举措
济南于1986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85处,历史文化街区3个。济南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脉传承,使得古建筑在城市综合发展中熠熠生辉、彰显魅力。
(一) 采用平移、异地重建保护单体的文物建筑
2005年,为保护在济南纬六路拓宽中受到影响的老洋行,经专家充分论证,提出了整体平移的保护方案,并成功实施整体向西平移15.4米。此次整体平移在山东省尚属首例,为今后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好古建筑提供了一个具有实际可行性的成功范例。2009年经二路宏济堂也得以成功平移保护,并建成专题博物馆――宏济堂医药博物馆。而建于1904年德式建筑凤凰公馆在普利街片区改造中,通过拆解编号搬迁至山东建筑大学内再建而重获新生,这也是山东省第一次实施异地重建保护的历史建筑。再生的凤凰公馆成为一座专题博物馆,展示各类建筑文物、建筑构件和地契,向世人展示出其更加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020年7月,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老洋行”又打造为“新闻老洋行”城市民宿,作为济南开埠时期的历史产物,终是“涅磐重生”,成为地标文化建筑以最好的形式回归到大众视野中。过往的行人和入住的旅客以这样的方式来静静的聆听着百年前老济南打开大门融合外来文化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故事,感受着济南恢弘的文化和历史,也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开放、包容的地域形象。这种迁移保护与造血功能的并存,成为古建活化利用的典范。
(二)打造特色片区
历史文化片区是指文物保存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福州三坊七巷、成都宽窄巷、天津五大道、上海杨浦生活秀带等是国内知名且成功的保护案例。济南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方面成效显著,芙蓉街-百花洲片区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保留了传统风貌区,还拥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于2014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芙容街位于济南古城中心,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因其所在地有三处“芙蓉泉”而得名,是当时济南府最著名的文化街和商业街。该街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浓厚的传统生活气息、密布的泉眼、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济南现存的唯一能够比较完整的体现出古城特色的街区。其实,明清时期的芙蓉街就展现出文化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由于其周边的巡院、贡院、都司、府学衙门和抚院布政司是官员和富商聚集的院落,不但学习气氛浓厚,且商业环境良好,使得巨商大贾纷纷到此经商投资,逐渐发展为济南府最著名的文化街和商业街。2018年11月,济南市政府又将其定位为文化体验与慢生活主题街区,以实物载体、历史传统文化、泉水文化、饮食文化等作为依托,举办形式多样地、体现泉城特色的风俗文化活动,如:农历正月初五的“破五”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祈福会、“迎财神” 、“关公” 巡游、“ 纳福送福”、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祈福会、“ 迎财神”、“关公” 巡游、“纳福送福”、“祈福开笔礼”、花灯展和灯谜会等民俗庆典。在庆典中,不仅有上文提到的传统民俗手工艺品,还有以舞龙舞狮踩高跷为代表的传统表演和国学传统礼仪等。此外,这里还成为学生们研学的基地。如今的芙蓉街,街道两侧的建筑古色古香,文创产品独具一格,各类美食沁人心脾,犹如北京的王府井、成都的宽窄巷子,俨然已成为济南的网红打卡地。
百花洲位于大明湖南门以南,曲水亭街以东,由珍珠泉及周边众多泉水汇流而成。历史上的百花洲风景旖旎,吸引文人名士在此建宅归隐,周边曾建“万卷楼”及“白雪楼”。百花洲片区是济南泉城特色标志区,历史遗存丰富,自然特色突出,综合历史价值优势明显。首先秉承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原则,很好的保护了历史遗存,包括街巷肌理与历史建筑,以延续历史文脉,同时保护好泉水环境,疏通周边水系,恢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特色风貌;其次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指导方向,有针对性地导入相适宜的经营业态、各类特色旅游商品,将百花洲打造为文化休闲特色街区,充满老济南市井风情风貌,大大提升了片区的文化旅游价值;最后,充分运用数字科技助力历史街区高效能发展,创建了文旅融合品牌,开拓了数字文商渠道,建立了多维、多平台的新媒体矩阵,成功的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将历史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商业完美的融合在同一时空。
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芙容街区和百花洲片区的提升改造无疑是是国内用文化产业助力经济转型的成功典范,成功入选“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在这里,游客可亲自体验古朴与现代融于一体的和谐。在充满历史印记的古色古香的街巷中,揉进现代繁华的舒适与整洁,漫步其中,用心聆听和感受来自不同时代的声音,驻足一泉眼处,听着泉水发出悦耳的歌声,似乎已经穿越到了另外一个时空。
(三)加强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寻找中华传统文化踪迹的有效途径,也是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大课题和实践难题。济南从镇、村、古建筑三个层面加强了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山东省已公布的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济南有2镇9村,其中章丘朱家峪村、梭庄村以其特色优势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别是朱家峪村,完整保存历史上的建筑格局,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古风古貌,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第一标本”。四面青峰隐隐,村中碧水悠悠。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使朱家裕村成为休闲、旅游、度假的圣地,也是济南地区保护利用最成功的古村落。从中可以看出,整体规划设计,保持历史风貌,深挖文化内涵,与当地自然生态、民风民俗等密切结合形成文化认同,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成功之路。
乡村也聚集着众多的红色革命遗迹与遗址。“十三五”以来,济南各县区争取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对莱芜刘仲莹故居等重要革命文物建筑实施抢救保护,建成纪念馆、党性教育基地等。
(四)整合文物建筑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2021年6月济南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济南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提升济南古城区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成为全省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示范引领样板,使济南成为齐鲁文化地标城市,并争创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将中心城区的济南府学文庙、四门塔、蔡公时纪念馆、老舍纪念馆、辛弃疾纪念馆、曲山艺海、闵子骞祠等文物建筑(纪念馆)整合,成立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整体开展保护、管理、利用和研究。
三 济南古建筑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古建筑本身在自然环境中的破损
我国的古建筑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年代久远,历经风吹雨淋、微生物的侵蚀和地震等,大部分都变的衰败。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的古建筑,特别是尚未被公布为文保单位的大都面临着年久失修的问题。
(二)古建筑历史环境、周边环境保护不到位,与之不协调、不匹配
基于现实需求的考虑,古建筑周边兴建了大量现代的建筑和商业气息,完全脱离了历史环境,“孤立”的存在,没有发挥周边环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三)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和队伍
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进行,无论是基于管理视角,还是出于利益考虑,都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意见和方案,文博机构古建方面的专家甚少,满足不了庞大的需求,往往导致最终的方案可能有违背于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