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运河文化线路视角下的古代书院教育研究
摘要:沧州段大运河文化线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运河的演变为书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书院作为古代士人研经治史,博习词章之所,对地方稳定、培育人才、文化传承起到积极助推作用。从运河文化线路视角着手,探究沧州古代书院呈现出的真实性、系统完整性等特征,了解沧州段大运河历史上对古代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书院的发展脉络,利于实现大运河的文脉传承,拓展运河文化的价值内涵。
关键词:文化线路;沧州运河;古代书院
京杭大运河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段,分属古建筑类,经过历朝历代的修缮与改建,到明清时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南北水运路线,其中沧州段运河属京杭大运河河北段中南运河的一部分。沧州段大运河最早开凿于三国时期,流经沧州市区及所辖沧县、南皮、东光、吴桥、泊头、青县七县市。沧州段河道全长215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也是我国北方城市中唯一一个运河穿过中心城区的城市。它传承历史悠久,沿岸丰富的文化遗产构筑了大运河深邃的价值内涵,形成了多维度的文化线路。
书院作为古代士人特殊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运河沿线重要的文化遗产,对研究运河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书院之名,始于唐朝,主要以官方学术机构的形式,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如兼具搜求遗书、刊缉经籍、举荐贤才等功能的丽正、集贤殿书院。宋代,书院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强化了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明清时期,这一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到达鼎盛时期,推动其普及性发展。
一、文化线路概念
“文化线路”是一个遗产保护领域的概念,其含义丰富了文化遗产的内涵。1994年由欧洲学者提出,直到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大型文化遗产类型正式纳入国际文件。文化线路作为遗产概念,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承载了人类的迁徙、交流,涉及不同文化主题,汇集了多样的文化资源,对于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保护和发展利用之间的平衡,挖掘区域文化发展可行性,带动区域间交流合作有重要意义。“任何一项有形的文化遗产,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基础的条件是真实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完整性。”[1]文化线路需要依托实际存在的水路、陆路或交融式交通线路,有较长的空间跨度、时间长度,真实性是其重要特征。文化线路强调其整体性价值,运河的南北贯通,发挥了其漕运和仓储的主导功能,在发展过程中又带动了沿线区域的整体进步,衍生出类型多样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各具风貌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