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脉冲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晚期青光眼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研究微脉冲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对32例37眼晚期青光眼患者行微脉冲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随访3月,观察术后眼压、视力、疼痛感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术后1天、7天、1月、3月的平均眼压降低为24.27±5.11mmHg、19.64±4.70mmHg、15.39±6.55mmHg以及16.21±4.19mmHg,与术前眼压(48.59±3.74mmHg)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视力无变化28眼(75.6%),视力下降5眼(13.5%),视力提高4眼(10.8%)。术后前房积血2眼(5.4%),前房炎性渗出5眼(13.5%),药物治疗好转,患者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
结论 微脉冲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晚期青光眼,显著降低眼压,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睫状体光凝;青光眼;微脉冲激光
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治疗原则是增加房水流出或减少房水的生成,从而降低眼压和保护视功能。传统的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TSCPC) 是利用连续的二极管激光照射睫状体以减少房水生成的一种破坏性手术,通常用于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但该手术可能导致前房积血、前房炎性渗出、眼球萎缩以及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目前关于激光能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相关性一直存在争议[1],对于TSCPC术后并发症的关注必须与整体疗效的关注保持平衡。
微脉冲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MP-TSCPC,可以选择性地靶向睫状体色素,从而减少房水的生成达到治疗作用。微脉冲输出模式包括“开”和“关”循环,“开”时能量在睫状体色素组织中逐渐积累,最终达到光凝阈值;而在脉冲关闭时,相邻的非色素结构可获得足够的时间冷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睫状体附近组织的损伤[2]。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017年至2019年于我院接受MP-TSCPC的32 例晚期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019年于我院接受MP-TSCPC的32 例晚期青光眼患者共37眼,包括男性18例21眼,女性14例16眼;年龄范围51岁~72岁,平均年龄61.72±9.96岁。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眼,滤过手术失败的青光眼1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4眼,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3眼,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2眼。患者术前视力无光感17眼,光感14眼,手动/眼前4眼,指数/眼前2眼。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头痛、眼痛症状,眼部表现为结膜充血、角膜雾状水肿、房角粘连,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平均为3.77±0.35种。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使用盐酸利多卡因及罗哌卡因等量混匀行球周麻醉,联合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使用IRIDEX IQ810二极管激光光凝仪,波长为810nm,选择微脉冲输出模式,激光探头置于角膜缘后1.2~1.5mm,光凝范围120°~270°,避开3点及至9点位以免损伤睫状后长动脉。治疗过程中微脉冲循环开启时间为0.5毫秒,关闭时间为1.1毫秒,光凝点数平均为48.65±11.26点,最大使用功率为2000mW,最小为1500mW,根据是否听到爆破音调整治疗功率。术后局部给予糖皮质激素类、非甾体类及抗生素滴眼液点眼,并根据眼部炎症反应适当调整用药。记录术后1天、7天、1个月及3个月的眼压及视力变化、眼部疼痛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0分为无痛,1分为轻度疼痛,2分为中度疼痛,3分为重度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