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统文化内蕴及其构建路径
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追求的人类社会理想的发展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核心要义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正确利义观和道德观相契合。此外,传统文化也在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文化;逻辑架构;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D82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在新时代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后提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重大战略意义的中国“话语”。全球治理体系在各国博弈中正在历经重大的调整、深刻的重塑,在这样的条件下,推动构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该理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为其时代价值作了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在传统文化中可以对其追根溯源。同时,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赋予了该理念新的内涵,并推动着该思想由理想变成现实。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架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对世界问题做了深入观察和思考后作出的回答,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对原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超越。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现实和理论逻辑的。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逻辑
从世界层面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逻辑,首先要回溯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之中,该关系形成以后,资本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和掠夺,原有的局限在一定范围和地区的生产和交换发展为世界性的,世界市场的扩大使世界各国日益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不同共同体之间,同一共同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断,从而使这个“共同体”不可避免地带有脆弱性的弊端,因此,世界历史也是在不断的冲突和竞争中前进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利益联系也更加紧密,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一个共同体发生动荡其余共同体就很难幸免,因此也加剧了全球发展的不稳定性。如何建立一个良性的命运共同体就成为困扰世界的问题。
从中国层面来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就要回顾中国近代以来受剥削受压迫的民族历史,中国人民饱受的欺凌和压迫使得中国这个民族深深意识到了和平共处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时刻思考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以世界各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来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秉承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理念,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真正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坚持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中国也有其历史文化基因,它是中国人民对“家天下”情怀的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和谐价值观的当代体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逻辑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正处于大调整时期,各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令世界动荡不安,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可持续性发展威胁,回顾世界历史,以往社会的大发展都是在粗放的生产方式下获得的,都是以自然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同时,气候变暖、粮食短缺、毒品贸易等也是困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困难。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两年的时间已然过去,新冠病毒疫情依旧威胁着世界的发展,要解决这一困难和挑战,就需要各国联合起来,加强合作,因此这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逻辑。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它的最终价值追求是为全人类谋求幸福和解放。人类命运共体理念的理论逻辑存在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之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都有新的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阐明了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肯定了分工在普遍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分工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普遍提高,国与国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被历史性地打破,人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生产和交往领域,开始突破地域的局限向普遍交往发展,这种普遍交往加速了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性的个人的转变,也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扩大,联系日益密切,“孤立”的历史也就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论述了世界历史是资本在全球扩张的结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论述了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超越了地缘性的商品生产和交往迅速发展起来,世界历史加速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的阐述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脱胎于“世界历史”理论之中。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作为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它是植根于传统文化又面向世界的独创性理论。其中蕴含的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就是“和合”文化、正确利义观和道德观。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传统文化“和合”文化相契合
在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是其精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和合”文化,与此同时,“和合”文化也在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和”指的是和平、和谐、中和等,“合”指的是融合、汇合、联合等这种“厚德载物、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和而不同”是中国“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讲究的是既要“和”又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求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和”,即发展道路不能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要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为全人类谋福利,归根到底,世界是一个整体。其次是“不同”,就是要保持自身发展的独立性,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以文化共同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人追求的政治理想。《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就是说,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只有把品行和德行都端正的人选出来治理国家,这样大家才能讲求诚信、和睦相处。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就有“天下”情怀,他们超越了传统国家观的束缚,拥有宽广的胸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古人“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将世界上各个国家看作一个整体,推动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这是对中国古人天下观和责任感的实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传统文化正确利义观相契合
传统文化中的利——义对当今世界的中国来说就是促进自身发展与谋求世界共同发展的关系。无论是“夫义者,利之足也;贪者,怨之本也。废义则利不立,厚贪则怨生”[],还是“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都彰显着义利统一的文化意蕴。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义利统一的文化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铺垫了文化脉络。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都必须“喻利于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逻辑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追求经济学意义上所谓的发展,在世界上谋求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显而易见,资本的这种发展曲解了发展的真正含义,将资本利益凌驾于全人类利益之上。纵观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从成立之日起就承担起了天下之大义,在新中国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进行了抗美援朝,为世界的和平注入新的力量。如今,世界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的抗疫之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为世界抗疫的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技术和物资支撑。中国将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深知世界上种种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促进世界更好地发展,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让世界变成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共同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