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选人用人观摭论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结合他个人地方执政和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选人用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选人用人观。习近平新时代选人用人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人用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选人用人思想中国化的本土原则,为新时代选人用人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织保障。
[关键词]:习近平; 选人用人 ; 用人导向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志码] A
习近平新时代选人用人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主要涵盖了选人用人的导向、原则、标准等方面,深刻回答了干部队伍建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新时代选人用人观的历史渊源
(一)红色基因的历史传承
习近平新时代选人用人观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了漫长的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与他的人生经历、从政经历密不可分。习近平出生在革命家庭,他的父亲习仲勋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习仲勋的人格与品德,胸怀与作风,信仰与追求对年幼的习近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坚定了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也使他认识到了党的干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工作作风,这是对习近平选人用人观的最早启蒙,也为他的思想中注入了红色基因。1969年1月,不满16周岁的习近平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当了七年的知青。这七年正是习近平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七年来习近平同当地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从开始插队的迷茫到后来的转变,习近平对于什么才是老百姓需要的干部,如何增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怎样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回忆知青岁月时习近平曾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服务人民群众。在梁家河的艰苦奋斗,让习近平有了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七年知青经历让习近平真切体会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意识到干部必须在基层这个广阔天地将受锻炼和磨炼。党员干部若想快速成长,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当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
(二)地方执政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曾经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福建宁德市委书记、浙江省省委书记。在县、市、省主政期间,习近平的选人用人观逐步形成和拓展。在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了“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等广纳贤才九条措施,为正定吸引了大批青年人才。在改进领导作风方面习近平提出了县委一般人要遵守六项规定即:一是总揽全局抓大事,自觉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三是搞好“一班人”团结,维护县委领导的统一。四是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五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六是树立雄心壮志,为四化创先争优。同时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习近平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在“高、新、实”上下功夫的要求。在宁德工作期间,为了让宁德地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的干部需要打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主政浙江期间,身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的习近平更加重视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他指出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衡量干部有无政绩即要看做了什么事也要看以什么样的代价做成了这些事,还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习近平指出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凭实绩用干部,不搞数字游戏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他还指出,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要让干部在基层实践中经受磨炼增长才干。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褒奖和重用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政绩突出的干部,批评和惩戒无所作为、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努力形成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氛围。
(三)治国理政的创新构建
习近平新时代选人用人观在进入中央领导层以来逐步丰富完善,尤其是成为党的总书记以来,他在全局的高度,将选人用人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就干部选拔任用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了他的选人用人观。他提出的一系列选人用人观点方法,为我国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提出的好干部的标准,这不仅是他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更是他一以贯之践行的标准;他提出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提出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尊重民情民意,重视干部一贯表现,打破“四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出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 “三严三实”要求。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县委书记要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县委书记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到实处,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要着眼于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建设,多角度深入考察干部,既考虑能力素养上的先导性,又考虑工作阅历和经历的互补性,为优秀年轻基层干部提供成长机会,同时将年龄较大的干部合理利用起来,不搞简单的一刀切。
二、习近平新时代选人用人观的主要内容
(一)选贤任能的选人用人导向
选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是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深知“官人,国之急也”“天下治,必贤人”的治国道理,在选贤任能上,不断根据社会阶级变化与实际需求调整用人策略。1938年10月随着全面抗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共产党对于抗战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彰显,毛泽东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转变,他认为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华民族进行伟大革命斗争,没有大量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可能完成历史任务的。他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任人唯贤被正式确立为我党的干部路线。选贤任能具有时代性,始终要解决代表谁的利益选人、为谁选人、选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拔干部。注重组织培养干部,抓好党性教育、道德建设,加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教育。强化干部实践锻炼,即积极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平台,也通过强化监督防止走过场脱离群众的 “镀金式”锻炼。 选拔干部、培养干部的最终要求是任用好干部。对于怎样用好干部,习近平指出要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近距离接触干部,在基层群众中了解干部。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用当其时、用其所长。
(二)五湖四海的选人用人原则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是我们党一直以来坚持的选人用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打开视野、不拘一格,坚持干部工作一盘棋,除了党政机关,还要注重从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选拔优秀人才。2013年6月28日,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2014年5月22日,在上海召开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注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五湖四海选拔干部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工作,要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针对党内存在的一些宗派主义、圈子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党内不允许这种不良风气蔓延,宗派主义必须处理,山头主义必须铲除。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他谈到政治规矩时强调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要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团结大多数,不得以人划线,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干部选拔要从人岗匹配的角度出发,依据岗位需求精挑细选最适合、最优秀的人才,在知识、专业、智能、年龄、心理等方面合理搭配,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相互适应,形成分工合作、运行高效的组织运行体系。把领导干部放到最适合于施展才华的岗位上,习近平总书记把本地干部称作本土“永久牌”,他们热爱故土,工作热情高,要帮助他们提高素质、能力,开阔眼界,更好造福桑梓;把外来干部称作流动“飞鸽牌”,交流到当地任职,他们要多磨炼多接地气,掌握真本事。 “永久牌”干部和“飞鸽牌”干部各有所长,也各有短板,需量材而用,科学使用,使岗位和人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人才优势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创造出最大的人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