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适应内涵及其测评研究
摘 要 大学阶段是从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的一个过渡时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能否很好解决学校适应关系着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质量甚至是以后的生活。本研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回顾:大学适应概念的界定;大学适应的测量工具及其构成;影响大学适应的因素;大学适应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回顾以往研究,以期对大学生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大学适应;测评研究
1 前言
大学期间大学生面临着求学、人际交往、自我定位和就业发展等这些人生中的重大抉择,也是他们从依赖走向自立,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从高中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转变进入到丰富多彩又富有挑战的大学生活,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有的大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有些同学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浪费时间碌碌无为,导致辍学等不良后果也常有发生。因此能否适应这一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甚至还会改变大学生的人生成长轨迹,近几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极端事件频繁发生,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渐渐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学生的大学适应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1.1大学适应的概念
大学适应的内涵中包含了学校适应这一基本概念,但学校适应完全代表大学适应,研究者在学校适应内涵的基础之上,结合大学阶段的独特性,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探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化的范畴进行定义,例如Petersen(2009)认为在大学这个阶段,要完成一系列大学生这一特殊角色的社会化任务,使个体社会化过程具有其独特性。有的研究者从教育目标的角度进行定义,例如马晓清(2016)认为大学适应是指大学生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积极调整自我,使自身发展与大学学习、生活发展达到平衡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他认为大学适应问题并不仅仅仅仅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适应性是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有的研究者则从适应变化的角度进行定义,黄恒学(2012)认为大学适应是指在进入大学后,会发生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人生目标的改变、个体的认知与能力的改变、社会要求的改变等,大学生能主动地根据根据这些变化,调整自己,做出改变,使自己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都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与其和谐一致,这个过程就是大学适应。
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不同,定义的着重点也不同。本研究认为,侧重从能力提升和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学适应良好,一方面是指大学生面对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提升锻炼自身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等,使自己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心理问题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适,在大学阶段有较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