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及其培育
摘 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成为当下推动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对福州地区J大的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研的基础上,厘清当下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的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的因素,探索在新形势下文化自信融入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的有效途径,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培育
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依然是学生,占比26%。[1]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忠实拥趸的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言行,即其网络道德水平,关系并彰显出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文化自信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对传统思想价值体系及文化的认同与尊崇。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及其培育之中,探索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的可行路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一、文化自信及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
(一)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实践,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的信念。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学习和发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缺少文化自信,就难以认同与尊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也难以在国际文化交流往来中拥有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 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是人们生活及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基于互联网发展而形成的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网络上的延伸,它借由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力量,以善恶标准去协调网民关系及其网络行为的规范与准则。[3]网络道德实质上是社会道德在网络社会中的再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道德乱象,如恶意泄露他人隐私、粗俗用语、网络霸凌等越发频繁,极大程度阻碍了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德认同是以认同为基础,是个人以认知和情感为基础,自觉认可社会道德,并在个人认知、情感及行为上与其保持一致的状态。换言之,道德认同是一个人从心理接受及认可道德的过程。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指大学生基于对网络道德本质的正确理解,认可、尊重并践行网络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