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年5月第25卷综合5期(P71-72)
跨理论模型在牙周病患者健康行为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运用跨理论模型,通过牙周病患者口腔健康行为管理教育前后的健康行为情况对比,分析其临床作用,以期提高该类人群健康行为的自我管理水平,促进牙周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牙周病患者120例,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行为管理,并通过口腔卫生指数比较,自我效能感量表分析、口腔健康行为管理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牙周病患者管理前后的健康行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牙周病患者在接受跨理论模型口腔健康行为管理后,口腔健康行为各方面均有明显好转。结论:跨理论模型口腔健康行为管理教育,能有效提高牙周病患者对口腔健康的认知度,增强其健康行为,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跨理论模型;牙周病患者;行为管理;应用价值
牙周病是指牙齿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及牙骨质等发生的慢性炎症、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是牙齿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牙周病除了可导致牙齿的缺失外,可能以菌血症的形式造成迁移性感染,成为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病、肺部感染、慢性肾病、妊娠异常、类风湿、骨质疏松等疾病的病因。牙周病的流行与年龄、刷牙方法、刷牙次数、饮食习惯有关。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它包括改变危险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健康危险行为,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以及遵从医生指导行为,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对牙周病可以起到积极的防治促进作用。
1.跨理论模型的主要内涵
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TTM)首先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James O. Prochaska博士最初的一项关于心理治疗体系的著作中。作为综合性和一体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该理论首先提出,TTM综合了主要的心理理论(包括弗洛伊德学派中的意识唤起、斯金纳理论突变管理和罗杰斯理论中的协作关系)精华,且又将这些理论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改变行为的完整方法。跨理论跨理论模型的内容架构分为四大部分:(1)变化阶段;(2)变化过程;(3)自我效能;(4)决策平衡。跨理论模型的四个组成部分结合了三个维度的变化:变化阶段、变化过程和变化水平。
2.资料选择和研究方法
2.1资料选择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牙周病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39.80岁。所有样本患者符合以下条件:(1)愿意参加本研究;(2) 被确诊为牙周病的初诊患者,或者半年内未经历相关行为干预的复诊患者;(3)有自我健康认知和行为能力;(4)伦理问题遵循有益无害、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的原则。
2.2研究工具
口腔卫生指数(Oral Health Index,OH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自编一般人口学特征量表、口腔健康卫生情况调查表、口腔健康行为自我管理调查问卷,自编健康教育计划。
2.3研究方法
依据跨理论模型内容架构,对牙周病患者健康管理行为进行干预,分阶段评估牙周病患者口腔卫生指数、自我效能感、健康行为自我管理。前意向阶段:评估健康行为,此时个体尚未意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意向阶段:一对一的健康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看宣传片;准备阶段:给予激励,触发行为改变;行动阶段:制定计划,自我监督,鼓励健康行为保持,评估健康行为;保持阶段:评估健康行为,定期随访(复诊),电话督导,避免行为的退回。
3.跨理论模型对牙周病患者健康行为的干预
3.1口腔健康是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项反映标准
口腔健康是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项反映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对口腔健康定义的标准为牙齿整洁无龋洞、牙龄颜色正常无出血、无痛感,并已经将其列为人类健康重要的标志。在口腔健康中一项重要的分项指标即是牙周健康,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居民对口腔、牙周健康的认识虽然正在逐渐增加,但整体水平仍不高。有相关资料表明,牙周病最早多以牙龈炎的形式出现,特征是刷牙可能容易流血、牙龈肿胀或伴随口臭等症状,但因不会疼痛,很多人便忽略其严重性,以至于发现时为时已晚。我国成年人牙周病患病率高达八成,说明牙周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需要加大关注和防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