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部门不但为我们办理了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还通过大数据为我们上游原材料采购和下游消费市场牵线搭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们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实现了连杆产业的转型升级,2023年1月份,我们的产品已出口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说到企业首月“开门红”,苏垦银河连杆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孙明华信心满满。
据悉,承德苏垦银河连杆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专业化乘用车连杆研发生产的科技创新企业,也是河北省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全年,其实现留抵退税595万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192万元。
减税降费、成本补贴、力促融资成本下行……为了进一步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动力潜能,地方政府拿出不少“真金白银”:武汉市印发的《2023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以下简称《武汉要点》),要求推广“2+X”科技信贷服务体系,综合运用政府风险补偿、成本补贴、业务奖补等手段,力争科技贷款余额增幅不低于10%;上海市提出,由各区对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不低于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不低于30万元奖励。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还力促产学研融合,打造更强大的企业创新主体。北京市发布的《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以下简称《北京清单》)提到,拓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构建科技企业全周期支持与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5家创新联合体,布局建设6家左右共性技术平台,激励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此前表示,政府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不是解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主体,政府要做的工作是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条件、提供环境、提出问题。
“着力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真正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