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阿坝州的乡村振兴,并非是民族历史和乡村建筑的简单重塑,也不是流于形式的对民族文化的简单模仿和再造,而是要秉持历史的、客观的态度在尊重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史实的前提下结合现当代优秀文化进行创新,批判性继承民族元素,对优秀羌民族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创新要基于乡村文化的振兴和恢复,也是对当前正在消逝的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极反应。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那么羌族是在原有乡土社会的基础上加入了民族性的因素,要将原有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秀文化的内核中。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形态和方式,也可以积极拓展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同时也可以帮助阿坝州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的收入。现在网上订酒店,订旅行方案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消费的首选方式,而乡村开设网上小店,村上牧场等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已经成为常态。阿坝州羌族地区要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依托羌族村寨多元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如民俗节庆文化羌历年,篝火晚会等、民族手工艺如羌族服装、羌族刺绣等,打造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数字化等网络及时高效的信息传播,也借助阿坝州对文化旅游业支持,通过对民族传统的创新转化,实现羌民族乡村文化与民族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通过将乡村文化中极具农耕文明特质、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与符号整合到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制造、农业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等相关产业中,赋予这些产业更多的文化意义。同时也可以开设网上民族文化兴趣班让更多的人了解羌民族文化,通过培养释比的专门传承人,立足羌族文化的传统和民族特色,在尊重羌人原有的生活习惯、生活习俗、周围环境的基础上、紧跟时代脉搏, 从创新思维出发, 在新时代网络数据下创造出羌族独居特色的民族之风。
四 乡村生态振兴是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是第一要务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当今在工具理性思维的指导下,盲目破坏自然环境以获取短期经济利益是工具理性的表现方式之一,或许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要回归传统,回归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数千年来羌族始终生生不息的繁衍在祖国的大地上,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通过释比言传身授的形式一直未断,像中华民族文化一样,五千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这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羌族的骄傲,羌族以其自身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在自然条件极为艰苦的地区,懂得和自然和谐相处,朴素的万物崇拜观就是我们对自然的一种精神上的爱护,我们相信万物皆有神灵而将之加以崇拜,始终对自然保持着一颗敬畏的心,避免过渡的染指自然,以前还会有羌族自己的封山仪式,还给山林休养生息的时间,山林养育了羌族人,我们羌族人也更应该保护自然回馈自然。羌族人一直维持着一种和大自然的平衡关系,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要保持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矿业公司的引入,在利己主义的影响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遭遇到了很多的破坏,周围的山地青翠不再,代之以光秃秃的大山,阿坝州很多地方为什么风沙严重,就是因为植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砍伐树木顺着岷江河流运输,短暂的经济效益换来的却是几十年甚至是子孙后代的环境健康为代价。希望我们羌人的子孙后代能发扬以前和自然相处的朴素自然观,珍惜自然,爱护自然,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希望各方携手共筑美丽新生态去珍惜我们美丽的家园。虽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滑坡、泥石流、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但脆弱的生态并不会造就脆弱的人,反而造就了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人,羌族人不会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而离开我们世代生存的土地,我们会继续勇敢的奋斗下去。目前大部分羌族人目前依然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是羌族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农村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要着手从各个方面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农村的空气、土壤、河流都是基本要素,我们要从各个方面保护原始的生态面貌,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是立足全局、对各方面进行整合协调从而实现乡村全要素共生共荣的过程,只有环境优化,才能进一步建设生态宜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