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先确保羌族文化人才的传承
首先,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能否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是否振兴,羌族地区的文化振兴一方面需要大量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熟悉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人才,在民族地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需要铸就大批农村的优秀民族文化人才,目前阿坝州高素质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人才素质成为制约阿坝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8年3月8日上午习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这为推动城乡人才互动提供了根本的遵循。乡村振兴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丰富,应培养专业的民族人才来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培养释比文化传承人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之一。释比是我们羌族的巫师,更是我们羌族文化的传承人,通晓各种知识,包括婚丧嫁娶,阴阳风水,祭祀典礼,是羌族文化的阐释者和传承者,释比基本上是由男性充当,相传释比的祖师是阿巴木拉,能以巫术给人祛病,释比作为天神派给人间的使者,我们相信释比是具有一定的神力的,这和彝族的毕摩一样,彝族的毕摩也是有法力加持的。释比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地震中一些老释比相继离世给羌族的民族文化传承造成沉重打击,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汉文化的影响、释比的传承面临无人可用的情况,除此之外还面临着释比的传承人的民族素质的下降,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而要保证羌族文化的的传承和发展,首要的就是保持释比文化传承人的延续,因为释比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精通各种羌族习俗和文化典籍,是羌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因此应该积极构建羌族文化人才培养通道,形成专业的“释比”人才培育模式,拓宽全民参与渠道、让广大人民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谋划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羌族文化传承人项目中来,才能为民族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的动力。其次、羌族文化的振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市场的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社会、民族文化保护团体、个人都需要共同努力去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总之,羌族文化也是伟大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去保护。释比在整个羌族地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释比传承人的培养”作为羌族地区的重要项目来抓,不仅有利于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对于乡村振兴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间接的在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都有直接的助力。
(二)创新羌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有很多当前存在的困境导致了目前羌民族地区的人才困境。其一、在整个羌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暴露出的问题就是民族文化人才的缺乏,在一些地方的人才培养中,因为地方政府缺乏资金从而导致对民族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而且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也不够重视,一些管理人员对民族实用性人才的认识也不足,缺乏对民族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长效机制。农村发展潜力不足和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羌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这同样也挤压了羌民族地区年轻人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很多羌区的年轻人去往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导致农村人口的外流现象严重。此外从羌区考出去的大学生很多也不愿意回州内发展、优质人才持续外流、导致羌区人才总量不足、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其二、羌族文化的传承人并不是按照专业的培养模式,很多羌族文化的传承人都是按照口耳相传的模式进行文化传承,这很容易导致文化断层的情况出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很多“释比(老人)”的离世就导致文化传承断裂的情况出现,羌族目前文化的传承中心依然是在农村,但是目前存在的情况是现在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村人文化水平不高,近年在逐步扩大基础教育的同时却并没有提倡民族文化的专业教育,也导致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出现问题。其三、对羌族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认知不足现象比较普遍,缺乏科学宣传和长远谋划,对羌族文化的人才传承采取激励的措施也比较贫乏。例如在羌民族地区的大人也不重视对孩子的民族素质的培养,小孩子从小也并不接受羌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也并未将羌语纳入羌族地区升入大学的必备考试,因此羌族文化的断层现象将会越发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