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信仰观“万物崇拜”、有自己的民族传承人“释比”、有自己的民族服饰“羌服”、有自己的舞蹈“萨朗舞”,有自己的建筑“羌碉、羌寨”、有自己的民族乐器“羊皮鼓、羌笛”,,,等等。但就是这样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民族魅力的民族却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自己的民族性,失去自己本民族的传承和发展的能力,羌族文化中心处于农村,探究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巨大意义,最后保护羌族的文化有利于丰富中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了解这个民族、走进这个民族你将会被它所体现出来的神秘、朴素、自然、乐观所吸引。保护民族文化也是我们所有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一 乡村产业振兴是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乡村产业振兴和当前羌族产业的发展模式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习总书记的讲话体现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体现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在整个振兴战略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抓好农村产业振兴就抓住了整个乡村振兴的关键,文化、人才、生态、组织振兴才能有保障和依托。
要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和物质基础,产业振兴也是羌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我们最为熟悉和常见的划分方式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阿坝州地处四川西北部多高原和山地,农村人口众多、山地面积广大,高原和山地的地形因此也限制了县城面积和人口规模,根据2022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口数据显示:2021年末2022年初全州户籍人口89.66万人。全州常住人口8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3万人,农村人口4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2.09%。截至到2019年的数据,经省统计局审定,2019年阿坝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08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0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96.24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226.75亿元,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5%,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9%。阿坝州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展旅游业,形成了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相结合的独特生产方式,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略高于第一产业。
从统计局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阿坝州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是最低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最低的,因此要实现阿坝州乡村复兴,就要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解决目前阿坝州发展困境的首选方案。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一、必须推动农业生产布局、组织方式、动力结构优化,形成独具羌族特色的农业产业模式,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这需要因势利导结合当地的特色,而阿坝州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其中藏羌回汉四个民族是阿坝州的主要民族和人口组成,更是羌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地,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势在必行。第二、结合当地特色打造农业生态园区、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并存、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等一系列观光游览的体验旅游新模式。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及时有效的调整农业资源布局,避免农户之间的无效竞争,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实施产业兴村旺村,培育优质农产品,保护地区标志性农产品,打造第一、三产业结合发展的新格局。总之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的生活才有保障,才能从事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要因地制宜调整落后农业生产方式,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只有农业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才有保障。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机器生产和购机补助,培育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鼓励农户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例如在阿坝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果树生产合作社,这些举措都积极推进了阿坝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当地特色的果园主要以种植全国闻名的大樱桃和红翠李为主,经营方式主要以邀请游客进园进行采摘等体验活动,品牌效应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销量,也带给了农户直接的经济效应,果园种植户态度的转变也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原因之一,以前人们外出工作,疏于对农业的管理,现在很多人转变为职业农民,精心种植的果园带来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依托阿坝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游客的光顾使农民“在家门口就把收入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