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可靠的文本资源。现行教材常常表现出内容单薄,思政素材单一或者供给不充分。针对此状,教师可将课程题材涉及到与战争、和平等主题相对应时,可适当引申出南梁精神、长征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掌握这些术语的意义后方可顺利转化成英文,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如盐与水地融入到教学中,增加课程的分量。又如面对课程的翻译教学可将整理完备的红色文化资料如陇东红色旅游文本、红色诗歌、歌谣发布给学生,最后以小组报告的形式检查任务。学生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原有文本的再次认知,先辈们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最终达到学习红色文化热情重新燃起,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爱国主义情怀更加饱满。也可在具体语言知识点讲解时选择与地方红色文化有关的词句或例子,在语言教学过程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将课程思政落实于课堂教学中[7]"。
(三)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和素养
教学活动的展开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组织。教师必须要明确自己身上承担的育人责任和意识,清楚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做好课堂的指挥和安排。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却没有足够重视该课程的育人功能[8]";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却忽略大学英语课程的隐形价值功能,甚至有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思政课程专业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教师思政意识淡漠导致教师在备课中很少挖掘与主题相关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材料,仅仅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结果学生失去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滋融的机会。
因此,要想利用好课程素材,传承好红色基因,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高屋建瓴,统筹兼顾"。教师要树立课程能够育人、育出优秀人才的观念,将课程中的思政要素作为课程主线,不仅分步骤、分层次地找出每个单元思政线索,也要找出每篇语篇的思政线索。根据授课具体内容的需要来充分挖掘、利用中国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发扬好红色文化传统等相关元素丰富课程,有效提升英语课堂的价值引领作用。其次,"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牢牢掌握于心、做到见到所教英文题材就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地植入到课程教学中。同时,不断加强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领悟与积累,如组织教师集体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定期举办与红色文化资源有关的培训、讲座和研讨会等[9]"。坚定的意识观念、扎实的理论武装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无疑将会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