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走向沉寂,而以美国、日本为主的动画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姿态左右着中国动画的市场。2011年,被寄予“国产动画里程碑”厚望的《魁拔之十万火急》,总投资超过5000万,在进入市场后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仅获得了499.7万元的票房,之后同系列两部电影的票房也持续低迷,这次失败似乎让“国漫复兴”从初见曙光变得举步维艰。而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的上映,归来的不仅仅是焕然一新的“大圣”形象,更是一份重振旗鼓的“国漫崛起”之心。影片在首日排片不足10%的情况下,凭借自身的品质与口碑引发了“自来水”效应,最终斩获9.54亿票房,跻身年度票房前十。此后,国产动画电影似乎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不断地创新与挑战,出现了《大鱼海棠》《小门神》《大护法》《大世界》《白蛇:缘起》《姜子牙》《白蛇2:青蛇劫起》等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动画电影,2019年的“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更以49.71亿的票房赫然名列中国电影总票房榜前三,而《姜子牙》则稳坐国漫宝座第二的位置。这些获得口碑票房双认可的动画电影也有一个共性,即都是从中国的文学经典、神话传说中挖掘故事资源,汲取创作灵感,体现出鲜明的东方美学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动画电影也在积极地吸收融汇好莱坞电影的制作经验,把握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追求思想性与商业性的统一。
一、守成: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探索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动画电影在不断地试错中坚定前行。《魁拔》系列作为原创动画,对纯粹虚构的“元泱境界”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设定,从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历史到生存规则,甚至是每一个生命的体态特征,体现了中国动画电影突出重围的勇气与决心。如果说《魁拔》系列的“成人向”观众定位对于动画电影的产业发展来说仍有局限,那么《终极大冒险》作为一部取材于现实的都市喜剧动画则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从“低幼化”到“成人化”到“全龄化”转变的“破冰之旅”。令人疑惑的是,尽管有所突破,这些原创玄幻类、奇幻类、冒险类的动画电影在市场和票房上的表现却尽不如人意。相反,那些改编自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动画电影再一次彰显了传统文化穿越时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从流传甚广的经典文学、民间传说中探胜求宝,首先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观众对故事世界和游戏规则的熟悉,唤起对故事中心人物的期待。孙悟空、白蛇、哪吒、门神都是家家户户耳熟能详的故事角色,在引起观众兴趣的同时,也成为保证影片成为“合家欢”类型的关键,可以说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互联网时代来自四面八方的年龄、阶层、文化等方面的代沟。其次,《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演义》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人物上都能称得上是具有神话性质的原型文本,“原型”是“具有古老的神话象征渊源,即与人类的原始仪式和亘古之梦相联系”。因此,“原型”反映的是同一群体的精神信仰与审美追求,具有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同时,“原型”具有“广泛的交往性,在空间上它超越民族国家甚至文化圈;在时间上,它跨越不同的时代,具有长期延续性,而且不因具体时代的文学潮流和时尚而改变”,《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白蛇》系列等热门动画电影通过对神话原型的重构,使中国文化传统获得了全新的面貌与时代性内涵。《大鱼海棠》从浩瀚的古老典籍中攫取灵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概念设定就出自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庄子·逍遥游》,影片中的许多画面设计也都“引经据典”,如参照《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设计的绚烂之景以及嫘祖浣纱洗出“满船清梦压星河”的美妙意境。《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改编自中国最富奇思妙想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尽管历来影视剧对《西游记》的改编可以称得上是浩如烟海,导演田晓鹏依然讲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塑造了具有颠覆性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悟空形象。“白蛇传”的故事同样起源古远,大概形成于南宋,基本定型于明末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除小说以外,戏曲、话剧、舞蹈、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样式都曾以“白蛇传”为素材进行创作。这些凝聚着世代中国人记忆与情结的“神话原型”或“原始意象”以电影语言为载体,唤起民族记忆,展现文化之美,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