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布平台

热门期刊分类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新闻

期刊新闻

期刊新闻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会通过语言、文字、艺术等多类型的文化产品,对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日常行为产生导向作用。文化认同是社会成员中的个体或者群体对某种特定文化形式的内化于心、外化为行,通过对特定文化形式内在的高度认可,进而表现为行为上高度的规范和一致。从国家层面而言,文化认同对一个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具备积极的效应,有利于促进人民内部的和谐、民族整体的团结以及国家的稳定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肩负时代新人使命的青年大学生,要不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绵延不断的向心力和聚合力,为实现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

(二)精神激励,坚守价值信仰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民众处在不同的历史年轮,但绵延不断、经久不息的文化像是一条隐形的丝路,用其特有的价值力量感召并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坚定前进的方向。风雨中国路,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修身正己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赤诚;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到“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历经岁月洗礼,留下的精神价值更加闪亮璀璨,伴随着一代代青年成长,激励着千千万学子奋发图强,青年大学生在中华文化的哺育中茁壮成长,在继承与创新中坚守着价值信仰。

(三)实践引领,增强文化自觉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沁润下,青年汲取道德的自我约束,正身律己、知行合一,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的裹挟下不断的转化与进步,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近代以来,青年革命志士用身先士卒的革命实践铸就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五四精神”是青年学子为进步、为民主、为科学的前仆后继、力挽狂澜;是“惟知跃进,惟知雄飞”的进取精神薪火相传。“红船精神”是青年共产党人“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的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中华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巩固发展,指导着青年学子将文化的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四)坚定初心,守护文化安全

面对国内外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战略的渗透,“历史虚无主义”等敏感思潮通过互联网圈层隐蔽而又快速的传播至青年大学生身边,对青年大学生固有的文化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一部分青年学子的思想观念出现偏差,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与否定,长此以往,将对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带来危险倾向。青年的底色是未来国家的颜色,新时代呼唤着健康向上的文化色彩,守护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坚决捍卫文化的民族性和主导性,既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更是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提升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我国文化生活、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仍相去甚远。特别是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着对民族文化缺乏理性而系统的认知、对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外部环境中还面临着外来文化渗透、多元思潮冲击等问题。青年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培育并强化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提升青年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刻把握,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动力源泉。

(二)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价值观是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最有效的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内容,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准概括,反映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化青年大学生文化认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回应,引导青年大学生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内化于心,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乘着时代的春风,追逐青春梦想,全力发挥个人价值,积极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价值,将对其的遵守与实践外化为行,知行合一、深刻理解,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三)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青年大学生是传承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力军,肩负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历史重担。作为主讲人和传播者的青年大学生,首先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文化价值有着系统、深入的认知,从内心的归属感上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效的继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并将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实践上升为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进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间的青年交流也愈加密切,文化自信也为更多的青年学子走向世界、融入多元文化提供了精神支持。强化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通过世界文化交流与分享的大舞台,为中华文化发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路径构建

(一)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坚定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摇篮,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唱响民族文化主旋律,动员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政治理论学习,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面对多元文化渗透,保持理性、冷静的头脑,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与选择,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不迷茫,在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面对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矛盾,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坚定的选择,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的信心和决心。

(二)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对大学生理性信念的教育放在主要地位,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2]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全面坚持“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的各项要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仅打造专业技能过硬的知识型人才,更要提升青年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成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

(三)丰富文化育人途径,提升青年大学生文化素养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主力军,高校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基地,为此高校在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上要充分考虑到青年大学生群体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网络媒体平台等形式,让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审美,才能使文化育人效果更加深入人心。高校要积极拓宽文化育人的途径,利用“课程思政”等形式加强文化与课堂的连接,强化课堂中的文化育人成效,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要与时俱进,形式新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传播方式有机结合,将青年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适度添加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四)注重群体需求,精准文化自信培育方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思潮交流碰撞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对青年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培育过程,要与时俱进,创新培育模式。结合“95后”、“00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创新“青马工程”的培育模式,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时代发展相联系,改变僵硬的单向传授模式,在实践活动中加强互动和感染。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构建全员大思政教育体系。”[3]发挥“互联网+教育”培育模式的效力,发挥融媒体平台的文化传播效应,利用校园主流媒体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其他形式,征集大学生原创的文化艺术作品,发布文化内涵深刻、具有价值引领意义的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亲切感。

(五)加强内外交流互动,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习主席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发表讲话,引用中国文化典故,传递民族文化能量。当前我国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对国际间文化领域日益激烈的的竞争,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参与感强,与世界关联度更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能够帮助青年学子更好的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把握民族文化内涵,对外积极宣传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新时代的中国声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国际间高校教育成果、文化成果的互动交流,推动中华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深层地的交流研讨,大学生主动担当起宣传中华文化的重任和历史使命,讲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民族文化内涵等,扩大民族文化的话语权,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民族文化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在线投稿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Copyright © 2021-2022 期刊发布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