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是林语堂翻译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林语堂认为译文不仅要“达意”,更要“传神”,要翻译出原文的字神句气和言外之意,要传达原文字里行间所带的情感色彩,使读者受到一种暗示,产生情感冲动。这句诗一连用七组叠词,反复朗读,让人觉得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愁绪和伤感。林语堂翻译时并没有单纯直译为“looking around...”,而是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情感。译文中连用“dim”“dark”“dense”“dull”“damp”“dank”“dead”七个情感色彩比较消极的形容词,来奠定诗歌凄楚、感伤的情感基调,在七个形容词前面分别加上“so”修饰形容词,加强语气,让全诗忧伤的情感氛围更加浓厚,让译文读者产生压抑、忧愁的情感共鸣,起到“传神达意”的效果。
2) 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这句诗是许渊冲翻译的孟浩然的《春晓》。许渊冲认为“意美”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指诗人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才把我吵醒,译文“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充分表明“春天来了,大清早我还躺在床上酣睡不起,直到鸟儿不停地叫,我才醒来”。第二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指诗人昨晚听到风声雨声不停歇,把花儿都吹落了,译文“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中“one night”“wind and showers”“fallen flowers”充分传达原文意境。
结语
林语堂和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的出发点都是爱国主义精神,他们都致力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地位,这是二人翻译美学思想的相似性。但受时代背景、国际国内环境、个人秉性、兴趣爱好等内外因素影响,其翻译美学思想呈现出一定差异性。从翻译审美主体上看,林语堂是一位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翻译家,许渊冲是一位致力于“构建有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从翻译审美客体上看,林语堂选择以性灵、闲适为主题的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作品,许渊冲选择中国古典诗词;从翻译审美理论上看,林语堂提出 “忠实,通顺和美”,许渊冲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翻译审美理论体系;从翻译审美表现上看,林语堂的译文形式上提倡“句译”美,内容上主张“传神达意”,许渊冲的译文形式上追求“音美”和“形美”,内容上追求“意美”。
林语堂和许渊冲对外译介中国古代文学,对外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林语堂译介中国儒道两家传统哲学和反映中国古人雅致生活的文学作品,让西方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并在这些哲学思想中体会中国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渊冲译介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语言上的五言绝句、七言律诗或者词赋,还是内容上的怀古咏史诗、送别诗或山水田园诗,西方读者能在英文诗词译文中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用词美,从字里行间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环境和风土人情。二人在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方面的举措,对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仍有广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