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世界上的文字系统”主题,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丰富多彩的文字类型、使用范围、演变历史以及传播过程,不但能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通过文字形态鉴别商品包装和说明书语种的能力,还能够增加世界知识、陶冶审美情趣、深化对人类历史以及文明变迁的理解并提升对人类璀璨文明的崇敬之心。
第四,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外语技能,课程应引导学生应用语言知识和理论加深对英语社会文化的理解。设置“英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主题,使学生了解英语的起源、发展、传播过程,世界英语变体的分布现状以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内涵和特征,不但能丰富学生对英语变体特征的认识、提升英语交际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对英语变体差异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心,树立文化生态和谐意识,以及提升对于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文化自信,避免了语言帝国主义的负面影响。
四、调整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以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为基础,而且还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2]。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是确保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观察、探索、体验,避免过度依赖讲授法。学生的参与度包括课堂和课外参与度,须兼顾两者。思政教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是缓慢的过程,要将课程内容和人生大问题巧妙糅合,促使学生积极探索、长期思考。因此,课堂教学应在灵活应用讲授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以及互动式教学等等多种方式基础上,突出“浅化授课语言”“设置导入问题”“应用信息技术”“鼓励自主学习”“重视形成性评价”五个特点。
(一)浅化授课语言
“语言导论”知识点多、学术性强,传统的讲授法依旧承担重要角色。然而,理解是学习的目的以及乐趣所在。过于强调对概念术语和理论的灌输不但使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还可能会给学生的思维套上枷锁,磨灭直觉探索的本能。教师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生动的例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尤其是涉及到思政教学更不宜生硬说教、空谈道理。在第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考核要求,使教学理念透明化,并培养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英语应用能力,课程应采用英文教材,但是教师不应拘泥于全英文授课,应根据情况灵活选择汉语或英语授课,确保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内化放在首位。
(二)设置导入问题
抛出问题是实施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手段。为每一个教学主题设计一个有趣的导入问题,不但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观察与发现,而且能够激发讨论,促进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和情感共鸣。例如,“初识语言”主题设计了“动物是否有语言?”作为导入问题,要求学生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在课前思考、探索问题答案。该问题能够引发学生以观察、接触动物的生活经验作为案例进行反思并分享交流不同观点,使学生不但从对人类与动物沟通方式的比较上思考及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而且能够激发对动物的关注以及同理心,进而提升对生命的慈悲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应用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通过灵活应用线上教学资源以及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形式等等,能够有效促进思政元素和专业内容的融合、帮助学习理解以及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感。例如,在讲授语言的定义特征时,播放“30种语言说我爱你”短视频,使学生通过充满爱的信息中体验并理解“任意性”,播放“不同语言模仿动物叫声”短视频,使学生通过认识“象似性”的概念以及拟声词蕴含的文化差异。在讲授语音时播放非洲歌曲“Click Song”,不但使学生体验了有趣的吸气音现象,而且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歌手Miriam Makeba积极投入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的事迹,培养种族平等意识。在讲授“多语现象”“超语行为”时播放“马来西亚华人能说多少种语言?”短视频,使学生关注海外华人文化,加深对全球视野下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认识。在讲授世界文字时,展示各种文字的视频或者图片,使学生获得更生动、直观的感官体验。
此外,通过应用在线社交软件分享学习资源、组织在线讨论、发布学习任务等等,能够有效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移动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鼓励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探究式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有效实施“语言导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条件。首先,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造成了对语言现象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性,教师安排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难以完全符合每个学生的需求。其次,语言研究中存在许多尚无定论的问题,如“人类语言的起源”,教材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教师也不应该把个人观点强加于学生。最后,由于课程内容突出了通识性,每一个主题都涉及学生生活经验或知识结构某些方面,不存在绝对的先修、后续关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利用个人语言资源和认知图式对理解课程内容的脚手架作用,在学习进度上根据个人兴趣灵活安排、合理计划,秉持开放的学习态度,结合多元学习资源、同伴互动和个人体验,使学习机会最大化,并最终形成独立的思想观点。
(五)重视形成性评价
课程思政建设始于教学设计,终于评价。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与评估,也应涵盖学生对课程学习体验的反馈。教师除了实施传统的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一方面,应确保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四十或五十。另一方面,无论对于期末考核还是平时表现,教师应重视反馈。教师应向学生反馈期末考试答题情况,促使学生反思学习成果。平时作业也应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及答疑。平时作业应包括答题以及展示。展示可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介绍某门从未学过的语言或某国语言状况,能够考查学生对语言结构以及语言社会文化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实现活学活用。
另外,教师平时应留心观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以及思想、态度、情感的变化发展。形成性评价可与评价主体多元化相结合。教师不应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应鼓励学生互评以及自评。为此笔者制订了“课程内容掌握情况自查表”,详细列出了每个主题的核心知识点以及思政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以及次节课前主动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可应用该表进行互评和自评,并在课后复习、自主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最后,在课程结束后,应向学生发放网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反馈,结合教师平时的教学体会,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五、结语
本文讨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语言导论”课程思政设计的初步尝试,涉及了梳理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等方面,覆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培养。然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课程的薄弱环节,例如在针对贯彻课程“通识性”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商务英语相关的语料以及案例,进一步突出专业特点,则有赖于教学研究团队继续探索、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使课程目标充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