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精神的重要阐述与《意见》的颁布,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劳动精神培育的高度重视,重申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进一步挖掘劳动独特育人功能、促进劳动教育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劳动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再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必然之义
制度不仅是规范约束行为主体的条例行文,更传递着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价值观念。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活动,是人实现自身发展的途径,这里的劳动是指未异化的劳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致使占有社会少数财富的无产阶级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不公平的社会占有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关系紧张。在社会发展进步中资产阶级为缓和对抗性阶级矛盾关系,给予劳动者部分福利,但是无法掩盖其伪正义的真面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彰显劳动本色、凸显正义劳动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总体上维护了广大劳动者权益、坚守了劳动正义原则,传递者劳动最美丽、崇高、伟大、光荣的社会正能量。从政治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这里的人民实质上指广大劳动群众,这是对劳动者主体人格的确认,体现了劳动者主体地位。从经济制度上来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彰显集体主义至上、劳动至上的思想观念。新时代劳动精神生动诠释了“劳动伟大、劳动者伟大”的价值导向。在劳动人格上,劳动精神倡导尊重劳动,倡导尊重一切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劳动,尊重一切合法诚信的劳动成果。在劳动权利上倡导劳动平等,独立自主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享有平等机会权、平等发展权。反对任何劳动歧视和偏见,伟大来自平凡,任何职业都是劳动分工下的组成部分,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新时代劳动精神以“劳而有获”、尊重劳动、劳动者的价值观划清了与资本主义劳而不获、享乐至上腐朽思想的界限,从先进劳动价值观角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根本。立德树人包含“立德”与“树人”双层含义。人无德则不立,拥有良好道德品质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最重要的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道德航标,所谓“立德”是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培育社会主流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化育人。折射在劳动精神培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尊重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及劳动者。由于社会分工形成各行各业,任何一位劳动者只要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劳动都是在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劳动价值,为新时代发展凝聚力量。劳动精神培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劳动分工,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积极情感态度,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所谓“树人”就是要培育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进而为社会主义发展进步输送人才。反映在劳动精神培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本质区别,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劳动资料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按劳分配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劳动者利益,激发了广大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人本关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劳动精神培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意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并不断提升个人学习能力与劳动技能,实现自身与社会共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