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地学习了解爱国相关主题,增强爱国意识,守住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一些设计爱国相关主题的讲座,通过汇聚声色的演讲传达其爱国情义;再如一些诗歌,古人将自己的爱国情感赋予意象之中,再构建一幅幅意境使人身处其中,从而使人在阅读诗歌时感受其浓浓的爱国情怀。
古诗中描写爱国意象很常见,如“动物”“竹”“英雄人物”等等,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王兴军(2010)解剖了蒋捷词中的竹意象,通过词人对其品格的描写与称赞,来表明其关于竹意象的丰富意蕴,实则是表达自己入元不仕的高洁品格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1];而张先云(2012)是以赞扬廉颇、李广、邓禹、马援等为国立功的英雄为媒介来分析辛弃疾独特的视角与独特的笔法,反映了词人现实的生活, 更体现了爱国情怀[2]。这些研究从诗歌鉴赏和修辞学的角度对诗歌的风格、内容或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挖掘了意象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但不足点在于研究内容与所得感悟偏向主观,使得研究结果只停留于鉴赏层面,也并未从科学的角度揭示意象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本文首先对杜甫式爱国情怀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再针对意象与整合的关系,判断意象的整合方式。在确定整合路径之后,尝试从词义与话语两个不同路径进行整合,并探究两种不同路径下的美学特征。本文首次尝试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路径与美学相结合,在揭示爱国意象在诗歌中的认知方式的同时,挖掘其过程中的美学价值,也为咏物诗的整合路径分析提供新的美学视角。
1 杜甫式爱国情怀的美学特征
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被视为“情景交融”的系列意象,能够完美呈现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审美本质及其特征。到了唐代,意象诗歌发展成熟,更是出现“象外”之“境”即“意境”。诗人杜甫使用意象营造独特的意境,向读者完整呈现出一个区别于现实世界的审美世界[3]。而关于美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且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意义;2)形象性与理智性的统一,即事物本质的形象化和理智化;3)真实性与功利性的统一;4)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即具有真与善的内容且保持和谐的形式。
诗歌中爱国情怀的美学特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形象性与理智性相统一的艺术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境界美。读者拥有背景信息,在结合理智的情况下将意象内容迅速形象化,再感知意象传达的情感内涵,产生报效祖国的强烈意识,达到引起心灵快感的目的,这就是艺术美的体现所在。诗中意象词汇的描写构建了一个以“马”为主题的意境,读者置身于此时,会与内心深处的爱国情绪产生共鸣。意境激活读者的意识,达到意象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进而更深层次地表现其爱国情怀,这就是境界美的体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