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系统性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领域都会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复杂境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原因,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思潮泛起,不少大学生价值观发生扭曲,诋毁英雄、歪曲我国革命历史的现象不断出现,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容辨识度,导致爱国主义情感逐渐弱化。二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认知受限。当下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00后,一方面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正成长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思想观念都会对他们的价值追求产生影响,由于对过去的红色人物革命实践了解不足,若是无法得到很好的思想引领,未来可能会行为实践中迷失方向,出现了信仰危机。另一方面对红色文化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无形间降低了他们对于外来不良文化的抵抗力,无法体会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历史观模糊,爱国主义发生动摇,大大削弱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三是教育者对红色文化研究不深,缺乏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仅仅因为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有关红色文化知识,使用教材也不够充分,对红色文化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出现理解碎片化的问题,不能将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整理,对革命英雄浴血史的历史过程了解甚微,缺少对红色文化科学内涵的深入研究。
2.2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缺乏针对性
目前对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有关红色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与自身内涵阐释和时代价值的探讨,不能有效的将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衔接。一是学校对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育人效果不佳。作为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主阵地,高校在红色文化专题教育方面,往往缺乏制定长期可持续的爱国主义教育规划和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部门之间缺少联动,未建立研究红色文化的专业教师队伍,仅仅依靠少数相关研究方向的思政教师,无法形成合力。尽管有红色文化的融入,但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较少,缺乏对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容理解较不足。二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单一,缺乏红色文化与实际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一方面是在日常教学中缺少丰富的红色文化内容,不能对一些校园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活动没有鲜明的主题,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较低,难以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有效的影响。另一方面忽略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课时有限,没有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导致对于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不够。三是教育者对红色文化挖掘不够,存在重利用、轻挖掘现象。讲授英雄人物、历史事件不够生动全面,教育者只是浅层次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而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常常被忽视,需要进一步去挖掘。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曾经出现了无数个英雄人物事迹,都是鲜活生动的优质爱国主义资源,必须进一步挖掘并渗透到课堂当中。
2.3对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枯燥,缺乏实效性
现阶段,高校课堂中也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但侧重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红色文化的有效融入。一是教学方式缺乏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越来越丰富,教学环节已发展演变成多种模式。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互联网,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是采用用线下授课的方式,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与新媒体这些新时代的教学手段结合度较低,导致大学生普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情不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持续性较差。二是缺乏实践教学,没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培养。红色文化具有许多具体物质文化内容,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中,只有外在理论的灌输,没有通过亲身经历实现内化,教育收效不大,使得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将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三是红色文化宣传力度欠缺。高校教学重点仍是停留在专业课的培养上,主要是线下的学术讲座和有关任课教师的提及,局限在学校教学环境中,而且宣传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组织时间上不定期,未能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校园氛围,得不到新时代大学生的认同,降低了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接受成效,导致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不足。
3红色文化助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了不断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做到与时俱进。
3.1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力
课堂教学是实现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路径。一是重视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育人维度的相互借鉴与深度融合。一方面丰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主动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用生动的红色事例与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红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再现,融入教材、引入课堂、融会贯通进头脑,扩大广度和深度,让学生能够了解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注重对非专业教师的培训,各专业应该根据本学科特点和内容,将红色文化渗透专业课的在教学之中,讲解一些有关红色人物的事迹,促进“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实现红色文化有机融入。灵活高效的课堂氛围也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环节,结合时代特征、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特点,将红色文化融入专题教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资源优势,做好集体备课,开展一些研学活动,将红色文化与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主要课程相结合,采用情景模拟和研讨互动等教学方法,进行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讨论,增强思政育人的主导力、说服力、感染力,形成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育人阵地。三是增设红色文化选修课。选修课能让红色文化从单一的课本里走出来。要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相结合,把红色文化视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不同专业学生讲解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价值追求,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学习,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结合红色英雄人物所表现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优良品质,用红色文化筑牢思想之魂。
3.2丰富红色文化实践载体,提升爱国主义教育驱动力
实践载体有着生动的现场感染力,可以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通过不断丰富红色文化的实践载体,引导广大大学生了解党成立时的艰难险阻,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对党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积极践行红色文化。首先,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完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地、红色影视作品等红色资源是弘扬红色文化的实践载体,不仅有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还孕育出许多蕴含历史革命情操和爱国情怀的育人资源,高校组织学生去这些红色文化育人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在学习红色文化的同时也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渗透到的内心信念。其次,丰富课外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使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升学生道德境界。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展示青春底色,彰显青春担当。把红色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生活中,贯穿到社会体验活动中,跟现实结合起来。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革命老区的志愿服务,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志愿者活动和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人民,强化责任担当,使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最后,用好新平台唱响主旋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建设。要重视网络环境的应用和优化,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让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通过加强红色网站、学习强国、“易班”等新媒体的建设,观看红色影视题材教育片,使红色历史事件更加生动活现,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以史育人、知史爱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3营造红色文化浓厚氛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力
营造浓厚的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红色文化引进校园,营造浓厚氛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力。首先高校应积极将红色文化与融入学生社团活动,发挥其重要的濡化引导作用。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红色文化的宣传阵地,在大学生中多角度地宣传红色文化。充分运用“七一”党的生日时间节点,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以红色文化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其次,发挥红色榜样的示范作用。红色人物的典型事例处处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是引领时代的精神风貌。高校要提高育人实效,党员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宣传和弘扬红色人物和模范群体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校园大力营造崇尚英雄浓厚氛围,鼓励大学生进行学习效仿,实现榜样对其思想渗透、行为引领作用。最后,还可以成立“红色文化宣讲团”,依托身边鲜活的红色先进事例,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红色故事宣讲,发掘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组织学生阅读红色书籍,开展学术探讨活动,进一步深入持久地宣传红色文化,深刻体会其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红色文化的思想认同。
4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文化资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品格,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为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有利契机,从而激起高校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现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自觉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为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