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信息极大丰富,各国文化相互渗透。时代造就大学生们的价值趋向容易左右摆动,呈现不稳定趋势,易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接受外来文化的主要渠道,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趋向产生冲击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的任务重、责任大。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构建价值观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学习的指南。恰当的教材内容输入不仅会有效提升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研究与拓展教材内容成为了丰富思政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要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功能,"就要注重教材建设,丰富教材内容[4]"。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要素体现到教材中,在教材中突出中国元素,突出思想价值引领,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供思政素材。
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编写理应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缺失爱国主义、红色革命文化等中国元素。很多大学英语教材在语言上注重原汁原味、内容知识上偏重选择国外原版报刊或杂志的文章,这些教材主要体现英美等国家的经济或文化,自然不会涉及我国的意识形态及思政元素。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新教材中也有意识地融入了思政元素,但系统性与规范性欠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编和引入并未予以高度重,导致中西方素材调配不均。因此,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对国外知识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对本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在传递传播中国思想和文化方面容易形成短板,势必造成课程价值观引领不深入,育人不全面的结果。
面对大学英语教材中"思政"元素的缺失现状,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红色文化等元素就是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比如在课程翻译教学环节可将收录在《红色记忆文丛:甘肃红色故事作品选》中的南梁红色文化作品“南梁高粱:大地之血点燃的激情与焰火”,“驰骋在南梁大地上的一匹骏马”“南梁,我看到了中国的高度”等诗歌内容融入大学英语笔译教学中。也可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多种方式来整合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强化大学英语课程中地方红色文化思政元素导入,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力落地。
四、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可行性
(一)红色文化是课程思政教育新鲜血液的提供者
国家有文化,文化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红色在中国大地上不仅有其本意“颜色”的意义,也具有“政治”象征意义,这是它的延伸意义。 文化前面加红色来修饰就有了特定历史象征意义。红色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吸收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在逐步实现家富国强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它不仅代表着我国独特的文化形态,更彰显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面貌。红色文化蕴含着重要的思政教育意义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 高校是塑造学生人格、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场所。因此,应抓住高校这一实施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高地不放。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汇碰撞的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关键期,教育好、培养好强国青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他们理解力,抓取信息速度快,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缺乏社会阅历的磨练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极其容易受到各种不同思潮的挑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是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不同课程的使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根本作用。
(二)红色文化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有力源头
中国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留存了丰富多样而极具内涵的传统文化精髓。中国红色资源宝库中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甘肃省有很多红色地标,省内14个地州市共有682处红色遗址遗迹。甘肃省是西北地区最早建立中共组织的省份,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是党中央和各路长红军的落脚点。同时,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路过甘肃时,也创作了许多红色诗词,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念怒娇.昆仑》等。这些诗词是长征艰苦历程的见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豪情壮志,也成为甘肃独树一帜的地方红色文化。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甘肃省的诸多红色地标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很多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背景的红色文艺作品,如散文“山城堡战役遗址”、“抒怀毛泽东长征在陇南”、“红色临泽”、“红西路军故事二则”等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甘肃在党的历史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