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落实与推进思政教育的高地。要全面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必须要在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博览全书,而且要申辩式地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充分研究并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价值思想和育人元素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知识构建及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应渗透和贯穿思政教育,强调课程是载体,思政教育是灵魂[1]"。课程狭义上指某一门学课,主要指教学内容即教材,教材内容承载着育人方向。地方红色文化积淀了华夏文明的精髓,为大学生确定人生目标、担负社会责任、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奠定基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将其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同于‘高度聚焦思政教育’的思政课程[2]"。课程思政指在专业课程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利用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有效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互协作,发挥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突破了传统学科的单一知识传授模式,强调所有课程除传授知识以外,更应具有思想教育功能,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课程是通识类公共必修课,课时多、学生覆盖面广是其独有特征,因此,该课程已成为增强学生爱党护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文化自信等意识的主渠道。大学英语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性质[3]"。在高校人文教育中地位重要,不容忽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促进二者的协调统一。其人文性功能"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关注人的价值"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无疑就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英语课程的双重性质要求教师在传递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元素用英文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比较,文化批判以及价值比较等。通过中西比较识别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坚定文化的传递需要代代相传。正是中国文化元素的植入使大学英语课程潜移默化力发挥出隐性作用,影响学生生命生活。同时也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大学英语课程"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