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指的是秦淮灯彩在造型、材料、工艺上是不断变化的,艳是指秦淮灯彩在主体色调、局部配件以及材质产生这三个方面的颜色是艳丽的,“精”指的是艺人扎制过程的精工细作,细节处理的精心用意及其对与灯彩配饰要求的精益求精。并且,贺丹还就目前的人传承世家,对其不同的手艺进行了总结性研究,指出柯氏灯彩工艺为“六步法”、曹氏灯彩以“五步法”和陆氏灯彩的“四步法”。
王娟认为造型与色彩是秦淮灯彩是视觉元素,并指出造型是主客观相融合而产生的思想观念产物,并且包括实体空间(造型比例)和虚体空间(留白空间)的设计,反应出虚实造物理念。秦淮灯彩的用色理论取自于“五色”,色彩的演变与调和也是围绕该理论展开,还根据色彩的浓艳程度将其分硬色和软色,用撞色和补色来营造氛围,用色透彻、光色结合是灯彩设计的巧妙之处。
薛岚的研究是在王娟研究基础之上的推进,选择陈氏灯彩做个案研究,从审美价值、功能价值、文化价值三个维度分析其艺术形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审美价值。薛岚进一步认为陈氏灯彩的审美价值除了表现色彩、造型上,还表现在材料工艺、题材上。第一,提出陈氏灯彩的水墨特征也是在“五色”的基础上,进行调和、渲染、演变而形成的。在色彩搭配上,根据颜色面积分为主色、配色和底色,少用黑灰色,并且根据色彩的浓艳程度将其分为间色和复色。在色彩处理上,陈氏灯彩达到光与色的结合,并且依据自然之色和心中臆想两种方式选择色相。第二,其造型设计是自然客观事物、灯彩艺人的理解和大众审美需求三者共同作用的,并将通感联想、互渗造型、时空造型等原则和空间、比例造型原则融入其中。第三,张岚认为骨架捏制、颜色浸染、灯面糊裱、金丝镶嵌是陈氏灯彩的独特手法的应用。在制作工艺上注意物体的素描关系、结构骨架,并且在选材、工艺等方面都追求师法自然。第四,在题材选择上,既有传统神话、吉祥图案,又有现代动漫商业题材,而红军人物为题材是陈氏灯彩首创、独有的。
(二)关于秦淮灯彩传承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就秦淮灯彩的现存状态离不开秦淮河畔的传承艺人,目前关于秦淮灯彩传承研究主要是对于以传承人为中心,而对其传承世家的研究,这一类研究中取得成果。曹氏灯彩、陆氏灯彩、柯氏灯彩、李氏灯彩是研究较多也极为重要的传承世家,其中巩晓欢[](2012)与贺丹6(2012)最早以传承人为中心开展传承系统研究。
巩晓欢首先对不同时期的灯彩世家的传承机制探讨,并选择陆氏灯彩与曹氏灯彩世家的主要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技艺特征和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灯彩艺人的集体性特征和在技艺传承中的地位。巩晓欢认为灯彩艺人主要以家族式传承为主并已经初步具有了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在传承过程中对材料、工具、技艺不断创新,除此以外,艺人们具有传承者、创造者和交流者的多重身份。并针对如今的传承现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政策,以期加大保护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同年,贺丹除了走访“曹氏灯彩”和“陆氏灯彩”的传承人,还访问了“柯氏灯彩”的主要传承人柯明珠。基于此,归纳总结出的这些世家的传承方式,柯氏灯彩为“互补互换”,曹氏灯彩为“看”、“干”、“学”,陆氏灯彩为“手把手”。他还提出灯彩世家的基本传授形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灯彩世家在传承过程中的方式为“传”,二是长辈传授晚辈手艺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为“授”。从细节入手,就传承方式、传承内容进行探讨,还关注到现代科技的加入对秦淮灯彩的影响。
自以上对于灯彩世家传承情况的研究,学界开始掀起了访谈非遗传承人的热潮。金戈[](2013)访谈陆有昌,提及陆有昌在染色过程中创造的新的染色工艺——浸染法。刘燕妮[](2013)访曹真荣夫妇,在访谈得知曹真荣通过传道授业,让更多人认识秦淮灯彩。这一类专门访谈文章推进了学者对与传承人的了解,是后续推进灯彩创新的基石。
此外,还有相关学者针对目前传承问题,提出策略性方案。武琪[](2013)通过优秀的传承世家为典型案例,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建议。他首先认为陆氏灯彩是小型灯彩创新的典型案例,陈氏灯彩是大、中型的代表,并通过分析这两个灯彩世家的传承状况、特色,从中获得启示。武琪注意到秦淮灯彩在艺人、产品、市场、政府的各方面面临的难题,并提出培养优秀的灯彩传承人、开发丰富多彩的灯彩产品、走多元化的市场道路、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投入机制的创新建议。
最后,还有相关学者就秦淮灯彩在现代与古代的不同传承方式做对比研究。钱钰[3](2019)对秦淮灯彩的传统与现代的传承过程、社会功能和传承场域做了分析,认为古代传承是在多方互动中发展的,是处于一个活态的过程中的,现代传承是有意识的,但仍然处于动态变动的发展中。从而指出秦淮灯彩在传承中变迁,并表现在传承客体(材料、品质、属性)、传承母体(艺人、民众)、民俗生活(坚守、性质)上。
(三)关于秦淮灯彩创新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途径,改变秦淮灯彩的服务形式。在现代数字化方面,周安涛[](2015)首次提及对于秦淮灯彩进行数字化保护,其中需要将秦淮灯彩的资料进行存档与保护,再者,还需建立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刘彦等人[](2016)希望借助信息交互设计,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传达秦淮灯彩的文化,实现体验式的文化推广,从而提高市场创新能力。刘彦[](2019)等人继续研究数字化应用于秦淮灯彩的问题,这一次他们提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秦淮灯彩的产品设计与服务设计,提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文化产品设计”以及“可定制化的服务设计——基于大众消费需求的网络商业平台服务设计”的解决方案。李南南[](2020)利用Cite space、EZSort、Octopia等软件构建秦淮灯彩的资源库,为制作有关秦淮灯彩的功能游戏提供有效的数字资源。接着以儿童为目标用户,从参与式理念出发,利用秦淮灯彩的游戏化功能,进行秦淮灯彩创意工具包设计。
在现代化技术方面,周腾[](2018)等人把印刷技术与秦淮灯彩相结合,在不脱离秦淮文化本质的前提下,使用先进的绿色智能印刷技术、水转印技术等现代先进的技术来转化优秀的设计成果,形成包含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许成葳[](2019)借用AR技术,提取秦淮灯彩的艺术元素,开发关于秦淮灯彩的手绘书本的两种交互形式:一是制作立体书,实现立体交互;二是通过设计相应的APP界面,实现AR交互。
二是通过对秦淮灯彩本体进行系列分析,并提取到所需的设计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再设计。在产品设计上,蒋美玲[](2018)剖析出秦淮灯彩的造物思维与语言,指出现代灯具与传统秦淮灯具在材料与结构上都有共性,此共性可以概括为骨架和蒙皮的形式。蒋美玲通过对于蒙皮材料的选择与外形骨架的抽象概括设计出了具有现代感的金鱼灯和荷花灯。陈嘉嘉[](2018)探究秦淮灯彩如何既保持手工制作又要提高效率的问题,认为对秦淮灯彩的结构进行规划,通过设计具有非遗灯彩特色的模块化结构,解决效率问题的同时保留手艺制作的乐趣。故她设计了相应的灯彩制作材料包,只需要使用者通过不同模块之间的快速拼插便可制作完成一个传统灯彩。
在视觉传达设计上,钱锦[](2019)通过符号学理论,对秦淮灯彩的审美元素、民俗元素、文化元素进行符号提取,最终对灯彩的外形、技艺和民俗文化这几个符号进行转换与重组的再设计,形成集聚文化IP的《金陵锦》品牌的创意实践。以“兔子灯”、“荷花灯”、“鱼灯”为重要元素,设计出《金陵 锦年》、《金陵 锦盒》以及《金陵 锦物》三个系列化的实用产品。这一品牌的确立的设想,填补了赵丽娜(2012)提出的秦淮花灯没有自己品牌的问题。徐宝娟[](2019)通过视觉设计的手法,对于秦淮灯彩的精髓进行了视觉转译,设计了具有秦淮灯会“夜”、“灯”元素的书籍——《光彩集》。孙姗姗[](2020)提出提取秦淮灯彩独特的配色、造型、材质等元素,与美妆产业组合,设计出具有叠加化、多元化的品牌联名产品。
三还有相关学者就秦淮灯彩日后的创新发展道路做出了策略规划。最早关仁康[](2004)针对秦淮彩灯发展提出了四个策略:继承发展与复合时代要求的统一、传统工艺与现代运用的统一、灯与景交融的统一、观赏与娱乐的统一。这四个策略基本与后期秦淮灯彩的发展走向相一致。蒋晶晶[](2010)针对灯彩的研究现状以及制作工艺,指出秦淮灯彩需要提高灯彩的造型技艺,注意灯彩的保护与包装,发展秦淮灯彩的产业化道路,加强秦淮灯彩的对外交流,开发秦淮灯彩的新主题。王娟[7](2012)提出树立“求同存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包容思想,从艺术与设计两门学科的跨界处理形成的理论创新、走古典主义风格与现代风格的设计创新、从宏观角度实现产业规划创新、建立南京地区特有的语言符号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新这几个方面实现创新,保持走“保留传统语言”和“革新传统文化”的双轨制发展道路,并且力求完善产业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