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各大高校是秦淮灯彩研究的主要阵地,以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为主,另有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毕竟秦淮灯彩是南京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占据此地的高校在通过田野考察、问卷调研、访谈调查等手段来收集证据上,具有“地利”的优势。此外,当地传承人为了宣传灯彩文化,也会进当地高校访学,此类的行为使得灯彩广为认知的同时,也为学者针对该民俗做出更专业的研究提供了“人和”的便利。再者,近年来,选具有非遗特征与产业文化特征为一体的秦淮灯彩民俗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也有“天时”的有利因素。非遗与文化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强调的重点,作为秦淮灯彩的各级别非遗传承人致力于迎合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推行文化产业的重要决策,比如曹真荣创办南京东艺彩灯厂、顾业亮创办夫子庙秦淮灯彩艺术中心等企业,在一定程序上,走出了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所以,学者集中于南京地区对秦淮灯彩进行研究,占据了天时、人和、地利的优势。
整体上来看,秦淮灯彩的重要成果主要集中于各学位论文中,并且各高校之间联系紧密,课题与课题之间环环相扣。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其研究成果有从民俗学角度出发,研究其中的传承与创新;有从产业文化学出发,研究未来的产业文化发展之路;还有从设计学角度出发,探索灯彩元素嫁接于设计以实现其创新性发展,这说明关于秦淮灯彩的成熟的学术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美中不足的是,单个文献在核心期刊的发文量中占比较低,大多作者仅以单篇文章为主要形式,并且单个文献之间的成果的回应性不高。如何打破各自为营的研究板块,使研究成果成体系地应用于秦淮灯彩文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二、秦淮灯彩研究综述
从艺术设计角度对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可知,现关于秦淮灯彩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秦淮灯彩本身的历史、艺术、设计做基础性的研究。二通过田野调查,走访当地传承人,收集大量的访谈记录,以此为基础,研究传承人、各系传承风格、传承方式以及现状。三从秦淮灯彩中提出合适的设计元素,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再设计,形成符合现代需求的实用品。
(一)关于秦淮灯彩基础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于秦淮灯彩的基础性研究,本文指的是根据其过去的、现有的状貌,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探讨和归纳,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秦淮灯彩历史进程的研究,二是对其艺术设计特征的研究。
1、秦淮灯彩历史性研究
南京秦淮灯彩的历史可以从1700多年前三国东吴延续汉明帝以来“表佛”的行为,在岁时节庆等重要场合张灯结彩[]。关于传统秦淮灯彩大的记载大多交杂记载于历朝历代的史料集中,比如六朝时期的《建康实录》、宋代《景定建康志》、明代《正德江宁志》等,单独记述秦淮灯彩的史料并未有见。直到民国时期,出现了记载南京本地民俗文化的专著——《金陵岁时记》、《岁华忆语》等,其后包括秦淮灯彩在内民俗研究被提上日程。从整体上来看,以一个系统综合的历史视角来研究秦淮灯彩的历史形态,主要集中在著作,或者以历史背景藏于学位论文中,而关于秦淮灯彩历史演变研究贡献最大的学者要数周安庆。
周安庆明确了秦淮灯彩的历史沿革并为后世学者研究提供基础。在《秦淮灯彩甲天下》中周安庆将秦淮灯彩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吴到宋元时期,他提出秦淮灯彩的最初产生始于东吴时期,而隋唐、宋元时期的元宵观灯活动促使灯彩的发展和盛行。第二阶段为明至清末民初,为其发展的高峰期与曲折期。由于明朱元璋延长元宵节张灯的时间,丰富与灯彩相关的民俗活动,如灯谜、食俗、放水灯等,品类多达到二三百种,如纱灯、羊角灯、鳌山灯、荷花灯等,所以自明开始,花灯盛况百出。花灯盛况一直持续到了太平运动失败之前,而后由于战火的影响,秦淮河岸的灯火呈现出萧瑟的场景。第三阶段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安庆将此阶段定义为秦淮灯彩的重振与辉煌,虽然在文革时期被划分为“四旧”,但文革结束以后,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灯彩艺人的创造激情、新科技的融入,构筑了秦淮灯彩的新面貌[]。
学界基于周安庆提出的演变框架,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做秦淮灯彩的历史变迁式研究。第一,以某个重要历史节点为重点研究对象,比如钱钰[](2019)在其学位论文中,便选择了六朝、明代、清代以及民初作为研究的重要节点,以此构成灯彩古代的传承演变过程。第二,基于大历史背景做某一具象物的变迁研究,如赵天羽[](2019)侧重于秦淮灯彩的生产空间、工艺、方式和传承模式的历史变迁。
周安庆[](2010)还提出由于秦淮灯彩本身制作、材质和保存的限制,再精美的花灯,都难以保存,所以只能借助典籍与文字来揣测灯彩艺术。所以,周安庆等人通过分析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中的秦淮灯彩,指出画卷中心的鳌山灯、宫灯、几何造型灯、走马灯等,以见证了明代秦淮灯彩品类的多样。
2、秦淮灯彩的艺术特色研究
关于秦淮灯彩艺术特色研究的主要包括对其色彩、造型、工艺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贺丹[](2012)的《手艺的坚守》、王娟[](2012)的《秦淮灯彩的艺术价值与创新设计研究》、薛岚[](2017)的《“非遗”视野下秦淮灯彩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