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的城市发展已迈入“消费型”社会,区别于原有的“工业型”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精神消费并开始关注所处城市的文化空间。新芝加哥学派提出场景理论的观点,该理论聚焦了市民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在城市中孕育出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推动着城市富有生机与活力。而城市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名片,也已然成为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的直接表现,因此,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被纳入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当中。通过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探析,挖掘城市文化如何传承与传播,有利于城市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泉州是素有“海滨邹鲁”美称的文化城市,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政府对文化资源、市民文化等问题较为重视,在如旧修旧的基础上,对城市街巷文化资源进行了恰当的开发与使用,构建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泉州市鲤城区街巷文化空间进行调研,后经问卷及访谈数据显示,95%以上的城市居民支持未来泉州市鲤城区的公共文化空间以街巷的形式出现,由此发现街巷式的文化空间很有可能成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街巷式公共文化空间是指从篱笆和高墙中抽离出来,由街巷内的文化或后置文化为基点构建起的文化空间与市民文化的耦合。街巷式公共文化空间由于覆盖较广,因而能在全方位的小范围间,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和体验。
泉州市鲤城区街巷的文化参与、传播和消费的形式可以认为是街巷公共文化空间的一个雏形,其具体划可分为街区公共文化空间和“巷遇”公共文化空间两种形态。西街是泉州市鲤城区最为典型和出名的街巷文化空间。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北到城北路,南到新门街,其间拥有钟楼、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肃清门等名胜古迹。它串联起期间的各附属小巷,成为集商业、饮食、居住和客栈为一体的商业主街。西街从宋朝起就是泉州繁荣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无数的名贤逸事,承载着许多名人宅邸的古大厝,也拥有着民国时期的西式洋楼,极具有人间烟火的气息。因此,政府在2014年对西街进行了“古城复兴计划”,以唤起泉州人的西街情怀。
如今的西街是泉州的旅游名片,一到节假日人头攒动,不仅有游客,更大部分则是返乡的大学生和外出工作的年轻人。在西街,游客服务中心不同于他地只为游人服务的场所,更是以三楼的观景台吸引市民的目光,观景台有着红砖古厝、盘旋的楼梯井和儿时的自行车,墙边还有绽放的三角梅,放眼远眺正是开元寺的东西二塔。西街游客服务中心重绘了老泉州人生活的场景,成为许多泉州人回忆幼时古厝的载体。西街游客服务中心看似为游客而设,其实更成为城市居民回忆过去的地方,即使在旅游淡季,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同样面向市民开放,形成了一个体验传统工艺和回忆过去的文化空间。政府将老泉州的日常生活搬进游客服务中心,面向大众注重主体的体验感,透过无声的建筑与摆设传递在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