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三全育人”,推进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影响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成效的现实困境,为满足新时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入推进学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学校在具体实践中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能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 人才培养 育人成效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省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项目“提升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成效策略研究”(2021HZ1115)
为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各高校提出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学生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等内在综合素质表现的鉴定,通过评分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促使课内外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学生有用、学校满意、社会认可”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意义
1.“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重塑本科教育、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2018 年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教 40 条”,同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目标、主要内容等指导性意见。2019 年教育部又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2.0 计划,持续释放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强烈信号。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开展和推动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与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同频共振,是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更是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
2.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五育人”格局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工程背景下,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创新“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实践,是适应学生成长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度政治使命感谋划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和“六个下功夫”,创新和实践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体系,凝聚三全育人合力,建设融汇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为一体的教育课程体系,搭建第二课堂全方位育人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资源同向同行、协同互补,实现多元教学教学评价,构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五育人格局。
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路径
“第二课堂成绩单”蕴含“两个课堂”的深度融合。第一课堂坚守教学主阵地,坚持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化实践育人功能。一流的教育要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统一,形成以教学和实践互为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提升,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通识+实践+个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第二课堂成绩单”彰显“两张成绩单”相得益彰的育人模式。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使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二、影响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成效的问题表现
1.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整合度、融合度、衔接度急需加强
当前,第一课堂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第二课堂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对分离,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力量整合。二是第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缺乏与第一课堂的融合,使第二课堂变得独立,没有更好的与第一课堂关联起来。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度不够,没有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研究成果完全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推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偏离,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第二课堂课程数量设置偏少,与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还有一定是我距离,不能很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完善,未能真正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来构建课程体系。
3.第二课堂信息化程度不高,教育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提升
尽管学校在第二课堂管理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学生课程单实效性不够,生成的数据未能和学生的日常成绩形成信息共享,未能有效反馈,在学生的求职以及升学中难以发挥作用。在目前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打破常规,突破障碍,补齐短板,着力于制度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强第二课堂教育保障体系,提升第二课堂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提升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实效的实施路径
1.搭建“四层次四模块”运行机制,构筑守正创新的第二课堂育人阵地
围绕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构建了“四层次四模块”第二课堂成绩单,将第二课堂工作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重点内容,将“探索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改革”作为综合改革重点任务,有效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四层次”:即包含“校级层次、院级层次、专业层次、产业层次”等四个层次第二课堂运行机制。
校级层次:学校按照“协同育人、高端合作、注重实效”的建设理念,明确第二课堂培养路径,探索完善“一院系一方案、一专业一方案”的特色模式,逐步建立与第一课堂发展相融合的第二课堂高水平个性化培养方案,着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院级层次:以学院为基础,积极建好试验示范中心、搭建学生综合实训和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学生企业参观及实习机会,举行专业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培训、产学研合作社会热点及学术前沿讲座等活动。
专业层次:以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企业为指导,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为目的,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专业层面上推动学科竞赛质量的提升,建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开展专业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活动。
产业层次:统筹校内外实践基地的资源和优势,依托创新创业园,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指导帮扶力度,有效帮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
“四模块”:即“思想成长与身心发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艺体素质与技能特长”四个模块。“四年不断线”:即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明确和落实第二课堂教学的要求。
2.打造以文化浸润为导向的思想熏陶,营造兴趣盎然的第二课堂育人氛围
环境具有濡染、熏陶的功能,深入推进文化育人,营造第二课堂育人环境十分必要。一是思想教育类报告会、党团培训、“青马工程”培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等,以及在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互帮互助、诚信考试、文明修身等方面的活动宣传。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活动、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三下乡”活动、红色走读、社会调查等。三是宣传和鼓励学生参加志愿类服务,如校园义务劳动、勤工俭学,参与“西部计划”、支教助残、社区服务、法律援助、公益环保、赛会服务、海外服务等活动。通过逐步推广,分阶段有序推进将红色文化、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人文关怀、创新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用环境的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第二课堂教育氛围,增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实效。
3.深化布局,精研课程,打造第二课堂育人新样本
学校践行“以发展为主,以成长成才为要”的第二课堂理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革新制度体系,建立了面向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实践实习实训类、团学联与社团活动类、学术报告与讲座类、学科与文体竞赛类、志愿公益服务类、创新创业类、文体美劳活动类、国(境)外访学游学类八大类别。紧跟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丰富课程内容,科学制定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建立“授课+实习+成果+成绩单”四环节教学模式,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精品课和示范课。同时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强化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互补,以学校、政府、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内课外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4.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创新第二课堂育人途径
学校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以智慧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为基础,依托国家级“双创”园区、实习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智慧学工和各类专业技能实习实训平台,搭建实践教学、联合教育、文化交流、实训基地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了“理论课堂+实验实训中心+科研基地+现场实践”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实践育人,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第二课堂育人功能贯穿教育全过程。
广泛扩大、多方争取育人资源,不断推进与政府、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事业单位、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稳定合作,组建校政、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助力行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5.加强教师指导融入,强化第二课堂育人长效发展
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需始终坚持教师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完善以专业教师为主体,校内外教师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学业导师+学术导师+创业导师”个性发展指导队伍,通过“外引、内培、横联”等各种途径改善师资结构,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第二课堂教学团队。通过聘请专家指导、支持教师学术交流、选派教师培训进修和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等形式,提升第二课堂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建立和完善教师第二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以及第二课堂学术成果认定办法,创建多元开放、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第一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协同互促奠定基础,逐步引导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专业力量融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之中,将第二课堂教学贯穿教育全过程,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6.建立“学校-学院-团支部”三级质量组织保障,全面提升第二课堂育人能效
建立健全“学校-学院-团支部”三级质量组织保障,构建了“633”第二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六个系统”包括教学决策指挥系统、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投入保障系统、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教学监控评价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改进系统;“三大要素”是指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三个闭环”是指教学组织指挥环路、教学运行保障环路和教学质量改进环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质量标准科学化、过程监控全程化、信息反馈多向化、结果处理规范化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改进机制。促进第一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同向同行,实现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 满足大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
参考文献:
[1] 坚持“五多五同”推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践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赵剑光; 郑皓鑫 教育观察 2021
[2]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 J]. 刘晔,张盼盼河南教育 ( 高 教),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