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活血为原则,采用局部压痛点选穴,行合谷刺法的强刺激的泻法操作,以达到行气活血的目的,使病变的局部气血、经络通畅,同时加速气血循环,濡养经脉,减轻疼痛。急性期肩周炎的患者大多肩关节周围疼痛,伴有活动受限,从经络的角度分析,肩部周围有多条经络循行,因此可通过疼痛的部位确定患者受损的经络,在局部压痛点行合谷刺法的基础上,根据经络的选端取穴治疗疾病。若患者的疼痛部位在肩前内侧,则受损的经络为肺经,可配尺泽、孔最;若患者疼痛的部位在肩前部,手臂不能上举,则受损的经络为阳明经,可配肩井、曲池、合谷;若患者疼痛的部位在肩外侧,手臂不能完成梳头的动作,则受损的经络为三焦经,可配清冷渊、外关;若患者疼痛的部位在肩后部,手臂不能向后背,则受损的经络为小肠经,配天宗、秉风、肩贞、支正。
4 小结
肩周炎在中医中属于“痹证”范畴,发病机制为经筋反复、慢性劳损,致气血不足、筋脉失养,邪结于筋,筋伤络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壅滞,不通则痛,从而出现肩部肿胀粘连、无法抬举等现象[8],亦归属于经筋病。肩周炎急性期发病迅速,在临床中应及时治疗。痛点是临床经筋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关键,“以痛为腧”即以疼痛部位或以压痛处为针刺穴位,是治疗经筋病的基本原则,与国外的“激痛点”理论相一致[9]。“以痛为腧”的镇痛机理在于其作用直达病所,对体内的内源性镇痛物质产生影响,具有明显的即刻镇痛和长效镇痛的作用[10]。“以痛为腧”,在病变局部取穴,能直接疏通局部气血,直达病所,祛邪外出,促进局部经脉通畅,使气血调和,缓解疼痛[11]。“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收效快、效果好,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是治疗各种痛症疗效显著。
合谷刺法首见于《灵枢·官针》,即“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目前在临床上,合谷刺的操作手法多为一针多向的提插刺法,即针在同一腧穴刺向三个不同方向,可对疼痛粘连的病灶产生直接的物理性松解作用[12]。黄东[13]采用被动体位下合谷刺治疗肩周炎46例,总有效率达100%,加强了常规针刺在治疗过程中的腧穴功能。同时有研究指出,合谷刺能够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牵拉、粘连挛缩状态,从而改善关节功能[14]。合谷刺针法,利用其针感强烈、取穴精少、刺激范围广、刺激强度大、方向机动、针感多向传导等特点,在治疗急性期肩周炎时可有效缓解肩关节经筋结聚不通的状态,具有通筋解结,疏通经脉,调畅气血的作用,能够缓解因经筋气血不通导致的疼痛及活动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