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在劳累、感受风寒、阴雨天气变化时发作[1]。肩周炎的急性期为炎症期,以肩部剧烈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夜间较为严重,多取特定卧位,疼痛难以入睡[2]。因此治疗以缓解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度为目的[3],分为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4]主要包括药物镇痛、功能锻炼及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肩周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并且针灸因操作简便,医疗费用低,副作用少等独特优势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好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患病率为2%~5%[5]。由于本病患病率较高,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寻求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其重要。
1病因病机
肩关节周围炎属于中医学“肩痹”的范畴,《针灸甲乙经》将其称之为“肩背痛”“肩胛周痹”“肩背痹”“肩似拔”“肩重”等,并将其描述为“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肩不遂”以及《备急千金要方》《临证指南医案》中“肩胛痛”等,均是对本病的记载[6],可见本病“历史悠久”且极为常见。
肩关节周围炎多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故称“五十肩”[7],多因肩部关节常年劳损致局部营卫气血虚弱,复感风寒、或劳累闪挫、或嗜偏侧而卧致筋脉失养,气血阻滞,不通则痛,迁延不愈,血瘀痰凝,痹阻筋脉而致关节僵直、肘臂不举、剧烈疼痛。
2 治疗方法
主穴:取肩关节周围压痛点(阿是穴),多位于结节、条索、肌肉紧张处。配穴:肩周炎疼痛以肩前内侧痛为主者为手太阴经证,配尺泽、孔最;以肩前痛为主者为手阳明经证,配肩井、曲池、合谷;以肩外侧痛为主者为手少阳经证,配清冷渊、外关;以肩后痛为主者为手太阳经证,配天宗、秉风、肩贞、支正。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患处皮肤,准确定位腧穴,医者双手及待刺部位局部均使用75%医用酒精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35 mm×40 mm的华佗牌悦臻针灸针进行合谷刺。即在选定的阿是穴处用规格为0.35 mm×40 mm的华佗牌悦臻针灸针刺入穴位,均匀地提插捻转至局部产生酸、胀感,后缓慢将针灸针退至皮下,再分别向左、右斜刺至肌肉之间,均匀地提插捻转至局部产生酸、胀感,针刺轨迹状若鸡足。配穴采用常规针刺方法,行捻转泻法,留针30 min,1次/d,6次/周,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