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父子承袭、师徒传授等比较单一的形式进行传承,传承面积狭窄,传承人数量少,因而非遗传承人才队伍难以壮大,甚至还可能流失。而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健康状况堪忧。从而导致了非遗传承的人才断层化问题。如果没有新生力量补充到非遗的传承队伍里来,现有的力量将逐渐衰减、直至消失。
(三)传承过程中个性淡化的问题。
受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自觉地向其学习、靠拢,以致于自身的一些鲜明的特色不突出了,渐渐丢掉了,出现了个性淡化的问题。以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为了扩大影响力和受众面,有的地方戏曲、民歌努力向普通话靠拢。但由于大多数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当地方言为演唱语言,以当地方言的调值、节奏与唱腔进行配合、押韵,所以强行改用普通话可能出现很多问题。例如不押韵、以普通话声母韵母配方言声调不伦不类、失去地域风格等。
三、以方言保护之源头活水让烟台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
(一)保护方言与乡村文化振兴相融合,改善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生态。
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对于方言区的人来讲,方言就是他们的语言。方言里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将保护方言与乡村文化振兴相融合,通过乡音传承计划,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文化认同,使烙印着烟台乡村祖祖辈辈的生命样态、生产方式、生活风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村民的日常生活,构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良好文化生态。
(二)保护方言与乡村人才振兴相结合,提振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队伍。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烟台地域文化,反映烟台地方风俗民情,因此必然与烟台方言息息相关。懂方言才能真正懂非遗。将保护方言与乡村人才振兴相结合,提高普通民众对方言的认知,转变年轻人对方言的态度,培养既懂方言又懂非遗的专业人才,积累既懂方言又懂非遗的受众群体,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健康持续地传承下去。
(三)保护方言,在继承传统下坚持创新,保留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
对于以方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曲艺、民歌等,应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在题材上、内容上与新时代、新生活相结合,但地道的本土的韵和调不能丢,方言中极富表现力的表达方式不能丢,以保留其独特韵味。
保护方言和非遗都应从乡村做起。乡村是方言的根据地,也是最后的据点。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也是扎根最深的地方。保护方言,涵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的源头活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