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将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大力实施“平安校园”建设。广泛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建立快速反应队伍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推行网络安全教育,建立网络安全教育平台,将公共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考察课纳入大学生教育培养体系,将国家安全、反恐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分析研究治安安全形势,对校园实施分区管理和机动车辆分区分类管理,维护良好校园秩序。
3.搭建课程育人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第一课堂育人平台,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科技创新、学术实践作为必修学分纳入本科培养方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深挖各门专业课的思政育人元素,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科技强国、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文明礼仪等融入课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效,实施“青年成长助力工程”,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围绕学生的学业、创新创业、考研就业等持续大学四年进行全程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4.打造网络育人平台,提升师生网络素养。把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点,不断提升网络育人针对性实效性。构建全媒体网络矩阵,成立新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新媒体联盟,入驻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多种新媒体平台,真正构建起立体化宣传格局。加强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每年开展青年网络文化节、清朗网络志愿行动,发布新时代师生网络文明公约,积极开展“网络宣传之星”“网络达人”“青年好网民”等评选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正面发声、理性思辨。深化“互联网+思政”创新,培育建设“思想政治理论全媒体传播平台”“数字化马院”。依托理论专家、党政干部、师生骨干的力量,广泛开展网上理论宣讲,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树立网络文化精品意识,培育网络文化工作室,创作更多原创作品,提高网络舆论影响力。
5.健全实践育人机制,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注重实践育人,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积极打造立体式实践育人模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党支部红色“1+1”活动,组织社会实践,突出创新创业训练,形成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的三级科技创新立项资助体系。
三、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文明校园时代新风
注重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实施大学文化精品战略,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校本文化三个层次,培育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坚持人文与功用相结合,统筹规划校园,不断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师生服务社会,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整合校内外资源,举办传统文化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科专业文化紧密结合。积极培育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不断拓展文化传承传播的渠道和平台。
2.践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成为师生行为的评价标准和道德准绳。突出红色主题教育,每年利用寒暑假时间,鼓励和带领青年师生走出校园,走进延安、井冈山等红色老区,现场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3.传承校本文化。高校是传承、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校本文化底气、传承文化精神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基础。工作中要突出校本文化育人功能,汇聚师生的长期教育实践和学校特有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独特的育人价值,使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逐渐实现认同。校园原创文学、文艺、文创作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校荣校情怀,营造富有激情、饱含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