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嵌入型”的文化消费市场单一。1988年2月,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确立了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监管职责。文化市场并不具有完全的“市场”属性,国家的行政干预在文化消费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文化市场的“独立性”有限。将文化市场完全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放开对文化消费市场的管束,这是国家不容许也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这一时期,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新思潮和新理念,计划经济下国家的“一揽独大”的局面逐渐弱化,但是,在市场经济没有得到合法性地位之前,文化消费的“独立性”依然比较有限,是一种“嵌入型”消费,即文化嵌入意识形态的消费,且文化消费的计划属性仍较强。其次,消费方式单一。人们的消费处于“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生产多少就消费多少”的低水平背景下,居民的文化活动匮乏单一,文化消费内容上以选择权较少并且同质化较高的书籍、广播、电视以及电影为主。电视的播放始终以国内的新闻节目为主,电影市场上几乎很少看到进口影片,就连人们日常的文艺活动也主要依靠政府和机关单位进行组织﹝15﹞。
二、文化消费“产业化”兴起期:1992~2001年
1992年以后,党和国家正式出台相关政策,提出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文化消费的经济属性得到确认,呈现“产业化”态势。但文化消费整体上依然呈现出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层次低下和消费意识淡薄等问题,尤其是文化消费重“量”轻“质”使得文化市场上“水货”盛行,文化精品稀缺。因此,文化消费表现出“荣”而“不盛”、“启”而“不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