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布平台

热门期刊分类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新闻

期刊新闻

期刊新闻

X与反X的对立与冲突是故事发展的主线,两者间冲突的发展与升级推动着故事的进程。而非X与非反X的存在也并非可有可无,他们制造出了另一种矛盾,对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干预。如若没有这些二元对立的存在,那么故事只能是平铺直叙且索然无味。

伦茨作为战争的亲历者曾目睹战争的残酷。在他看来“历史”是客观存在物,只不过在时间的牢笼中渐渐沉寂。他在《对文学的关系、看法与自白》一书中写到:“历史是个永恒的挑战,它让人们经历当下并对过去的事件提出问题。它为人们提供了自我理解的可能性。”[1]179 因此,他毫不避讳对于历史的回溯。他认为“作为历史叙述者人们不要总是在‘这样做的原因及动机’中兜兜转转”。[2]40对于伦茨而言“文学是对世界的评论,艺术家是时代弊病的洞悉者,而他们的任务则是让所有人知情。”[1]204 因此,伦茨在《德语课》中,对于历史的回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社会症结的思考赋予了作品浓厚的现实色彩。同样,作为作家他借助作品来使所有人获得对于社会现实的知情权。本文从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格雷马斯著名的“符号矩阵理论”入手,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理清小说中复杂的人物矛盾关系,从而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所暗含的“平庸之恶”。

2《德语课》之表层结构——人物矛盾关系

小说《德语课》采用了德国人最爱的“框形小说(Rahmenerzählung”的艺术形式,而施托姆的《茵梦湖》(Immensee)便是框形小说的典范。所谓的框形结构叙事指的是开头与结尾中人物和地点乃至时间都一致,而在中间则主要用来推演故事。《德语课》的首尾框架选在1954年,开头与结尾对于主人公而言是现实世界,而中间则是围绕主人公对自己童年所见所闻的回忆,从而推动着情节的展开。

《德语课》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借男孩西吉之口围绕尽职之乐进行叙事。故事取材于德国二战时期真实事件——二战时期表现主义大师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del)被“禁画”一事。影片伊始便是少年西吉在教养所里上题为“尽职之乐”的德语作文课,少年心中思绪万千但却无从下笔,最终因交白卷被关禁闭,而禁闭的时长也取决于他何时能完成作文。就这样,西吉视角下的“尽职之乐”便拉开了帷幕:故事发生在1943年至1954年的北德小村庄,西吉的父亲延斯是纳粹德国的秘密警察。身为警察的他不仅要维持社会基本治安,对于人们精神领域的管控也几近疯狂。在上峰下达了禁止画家南森作画的指令后,他便一丝不苟地每日尽忠职守,尽管画家曾是他的老乡、朋友甚至救命恩人。所以当看到“尽职之乐”的题目时,西吉脑海中立即涌现出父亲影子。整部影片以“禁画”为明线,以“尽职”为暗线,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冲突中展开,以战争中青年一代为着眼点,剖析了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撕裂与扭曲。 


在线投稿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Copyright © 2021-2022 期刊发布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