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布平台

热门期刊分类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新闻

期刊新闻

期刊新闻

沧州运河便捷的水路交通条件,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沧州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与人员流动,带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书院文化由此派生,书院是儒学教育阵地之一,古代书院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运河文化与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者相互推进。沧州段运河线路充盈着大量文化信息,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沧州运河文化线路上的不少城镇都相继创设书院,有不少书院名称或是位置都与大运河存在一定关系。便利的水利交通使学术信息得到快速传播,吸纳了各方名仕,沧州书院多为官办,地方官员也利用书院教育达到稳定社会秩序和强化思想教育的目的,在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影响,也为后世留存下大量重要的文献资料。

(一)董子书院

沧州的书院从元代末年始办,元顺帝至正年间建立了沧州地区的第一所儒学书院,即河间毛公书院,此举遂开沧州建设书院的先河,也辐射了周边地区的儒学氛围。元亡明立,在毛公书院的启发下,沧州地区的书院规模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明代沧州又建立了多所书院,其中交河(今泊头市)的董子书院是运河沿线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由明嘉靖十六年,进士、湖广福建右布使冯时雍因感于家乡学子无静治之地,遂捐献私田、修建书院,又因仰慕汉代名儒董仲舒而命名“董子书院”。

现在的河北泊头市(现属沧州)明清时称作泊头镇,原属交河县,交河县内河流纵横交错,但主要依托于卫运河。《交河县志》记载:“卫河,一名御河,在县东五十里,自东光流入县界,经泊镇入青县界,漕运经此”[2]泊头镇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枢位置,“衡水东环,滹沱西绕,北负瀛海,南抱广川,地势平衍,水陆之冲”[2]由于交通位置优越,遂有“运河巨镇”的美称。明清时期泊头镇为管河通判驻地,有一定政治优势,“(在)卫河西岸,有城,商贾环集,有管河通判主簿,又有泊头镇巡司”[3]可见泊头当时商业贸易繁盛,运河的发展为当地的繁荣带来了巨大动力。书院选址在原交河县李道湾村,“东濒漕(运)河,洪流襟带,西据高田垅,林木郁蓊,北近梵宇”[4]托运河缔造的清幽环境,传授董子之学,培育儒学之士。“董子书院”当时影响较大,“四方富户咸来求学”成为当时交河县境内的主要正规学学习场所,学术氛围浓厚。书院教学方法中强调“次第请疑,问至即答”,提倡学生独立钻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在董子书院的倡导下,以自学读书为主的学习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

董子书院是在运河漕运功能的带动下,当地衍生出的具备重要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的教育基地,反映了大运河与沿线地区的交融式发展,提升了“运河文化”的内涵。

(二)沧曲书院

大运河的南北贯通,不仅是一条交通命脉,也是一条经济动脉,更是一条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精神文脉。沧州运河沿线的沧曲书院依托运河而建,位于河北沧州东南门外运河南岸,又称沧曲书舍。原为沧州知州张缙九世孙张延绪别墅,清雍正三年张延绪改卜野云亭,建讲堂、斋舍五十余间,植花种树,境幽怡人,吸引了四方有识之士,负笈从游,不下数百人。乾隆五十年李锐巅、左方泰两人讲学其中,更为书舍。一时间多士云从,堪称盛事。[5]如臬姜宪使匾其堂:“名教中乐业”。清高安朱相国匾云:“敬业乐群”,联云:“无绳系日,这一寸光阴,莫教任着他容易放过;有路登天,那几层阶级,直须拼得俺实地踏来。”[6]体现了沧曲书院标榜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鼓励求学者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来治学。

(三)渤海书院

书院以传播历代文化传统为主,依托创办者的建立,进行学术争鸣与切磋,是宣传儒家经邦济世思想,教导读书人为人治学的重要场所,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沧州运河沿线的渤海书院,久负盛名,推动了沧州地区运河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两百多年间,培育出万千莘莘学子。渤海书院建立于清嘉庆元年,位于张家胡同北,是当时沧州唯一的官办学堂。道光二年沧州知州潘国诏重修。同治元年,知州联俊重修。光绪八年,天津道额勒精额在渤海书院讲堂东耳房设立“秉仁义塾”,光绪9年,知州赵秉恒、州人刘凤舞增修考棚,以考核选拔举人、秀才,借此考棚在天津停考之时,府试科举考试才得以如期举行。光绪10年知州赵秉恒令设立了渤海维修资金,《渤海书院创修考棚记》也由他撰写,渤海书院的设立离不开赵秉恒的大力扶持。清末时期,渤海书院旧址建高等小学堂,后来改称“沧县书院女子小学”,也就是沧州市实验小学的前身,今为沧州市重要的教育实践平台。[7]书院文化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个必要组成因素,尽管渤海书院历经沧桑,仍然伴随着运河文化深入人心,未退去教书育人的本色。

(四)澜阳书院

沧州运河区域自身的地理优势孕育了书院的兴旺景象,书院的发展变迁是串联运河文化线路的重要线索。吴桥作为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进入沧州的第一县,具有重要的漕运、经济地位。吴桥地处运河要津,“龙湾东绕,卫水西萦。长堤障其南,渤海环其北”[8],为国家漕运要道,水域环境复杂,河道“九曲十八弯”,明、清两朝多次进行河工建设,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带动了运河沿线的商贸、文化交流,形成了吴桥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吴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使书院文化在当地得以传播。吴桥县澜阳书院由知县张景良始建,后由知县倪昌燮劝集经费,扩建书院,仍用原名。澜阳书院在清光绪29年改为第一高等小学堂,至今仍为教学所用。澜阳书院是沧州运河沿线中保存相对完整的清代书院建筑,对研究清代学术流派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探寻沧州运河书院文化之意义

沧州运河文化线路是一条宝贵的文化纽带,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以“线”性方式,将分散在沿线以“点”状形态存在的书院串联起来,具有整体关联性。书院作为古代特殊的教育机构之一,除官学外,在清代担任重要的教育角色,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推动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有利于学术传承。尽管沧州运河沿线的书院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该区域书院却对沧州早期的教育和学术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沧州运河沿线文化积淀推动了书院的发展,书院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的兴盛,培育了大批有识之士,二者相互推进、互为因果。对于沧州运河沿线书院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书院的发展脉络,探索沧州运河文化线路上书院文化的延续,更有利于实现大运河的文脉传承、弘扬大运河精神。


在线投稿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Copyright © 2021-2022 期刊发布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