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吉林省珲春市的山林逐渐变成金黄色。天刚擦亮,冒着凉意,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分局科研监测中心副主任赵岩和同事们,准备进入莽莽密林中巡护。
“东北入冬早,再过段时间就可能下雪,我们得为人与虎豹和谐安全过冬提前做好准备。”赵岩告诉记者,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在虎豹经常出没的区域,架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的红外相机。
从林场工人,到动物巡护员,再到如今的科研监测负责人,今年38岁的赵岩已在山里工作了13年。现在,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基地观测和山里巡护。
“过去监测技术简单,巡护装备简陋。我们一度‘通信靠吼、巡护靠走、防寒靠抖’。”赵岩说。
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赵岩打开随身携带的背包,除生活必需品外,里面还装着手持火焰信号弹、对讲机、户外音箱等设备。“尤其是这台MiFi(便携式宽带无线装置),让我们在深山密林里也能向家人、同事报平安。”赵岩说。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可实时传输的无线红外相机等野外监测终端已有两万余台,建设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覆盖了国家公园全域。还建立了科学管理巡护体系,将3000余名巡护员的巡护数据纳入巡护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为建设智慧国家公园奠定基础。
“我们利用防火瞭望塔布设通信网络,研制的智能红外相机实时回传高清图像和视频,不仅可以精确地进行‘虎脸识别’,实时获得虎豹活动规律和数量变化,同时还实时监测和管理国家公园内的人为活动,实现了国家公园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冯利民说。
采用高通量卫星技术,三江源国家公园首次实现格拉丹东冰川监测画面实时传输;能长期驻空的浮空器,可满足国家公园全局尺度、全域尺度、景观尺度的多维度观测;综合监测方舱具备监测云台、会议指挥、数据处理等功能,配备基本生活设施,支持自主供电,让巡护监测人员即使身处无网无电的野外,也能拥有移动办公室和安全的宿舍……近年来,不少生态监测、保护的最新科研成果,开始应用于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
最近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国家公园感知系统”成果发布。国家林草局规划院信息网络技术处高级工程师孙忠秋介绍,这一系统是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建立,服务于国家公园智能监管、智慧管理的信息化平台。目前已面向首批5个国家公园开放使用,提升了国家公园现代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不断夯实科技支撑保障基础。高水平建设东北虎豹、大熊猫、亚洲象等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打造世界级旗舰物种保护科研平台;联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国家公园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设立了首个高等院校国家公园专业。”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揭榜挂帅方式优选高水平科研团队,运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实现国家公园监测全覆盖,逐步构建自主研发走在世界前列、应用水平全球领先的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