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发布平台

热门期刊分类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新闻

期刊新闻

期刊新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支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实践,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加快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5亿居住在农村。多年来,广大农民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支持。重视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至关重要。新征程上,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全过程。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创造,集中农民智慧,更好满足各地农民群众不同科技需求。加强优质高值新品种培育和新型实用适用技术研发,提升农产品品质,延伸农业产业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

坚持自信自立,从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以科技创新强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人多、地少、水缺、灾害多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近年来,我国生态红线、环境底线和资源上限的刚性约束日益明显,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粮食进口屡创新高,国际粮食贸易话语权薄弱,给我国整体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食安全是14亿多人口吃饱吃好的粮食安全。随着消费不断升级、资源瓶颈加剧、种粮成本上升、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加大等,我国农产品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我们要坚持自信自立,有信心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自主创新的底气,团结带领全国农业科研力量,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大食物观”,以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引擎,借力数字技术驱动,从种质资源、优良品种、栽培技术、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控、加工储运等全链条开展科技攻关,加快实现重要种源自主可控和优良品种的不断更新升级,为我国农业装上更多中国“芯片”。同时,大力推进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盐碱地治理利用、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农机装备全程高质高效,以科技装备稳产能、提单产,确保“中国碗”装满“中国粮”。

坚持守正创新,坚守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科研导向,深化自身改革,激发内在活力,当好农业科研国家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催生农业产业不断升级。而由于我国农业小规模、弱质性、兼业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和公共产品属性,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我们进一步筑牢“国之大者”意识,体现国家队担当,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建设“两个一流”,坚守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科研导向,带头探索刀刃向内激发自身活力的体制机制改革路径。一是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和科研力量布局调整,加快建立本科生教育体系、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打造国家农业科技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一体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弘扬新时代农科精神,勇担公益性科研职责,引导全院科研人员做市场不善做、做不成的事,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千万家。三是做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加强作物、畜禽、微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持续开展农业重要因子长期定位观测,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指导农业生产、服务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四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学院、科技小院建设,广泛开设“乡村振兴大课堂”“田间课堂”,培育高素质农民。

坚持问题导向,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既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整体上形成了少量领跑、多数并跑和跟跑的农业科技基本态势。农业科技已成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但同时,我国的农业科技还存在不少“卡脖子”难题。育种及栽培技术存在短板,部分种源需要进口,大型农机、设施装备芯片软件、冷冻电镜、高通量测序等高端仪器对外依存度高,这些关键核心技术制约着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这需要探索构建更加协同、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完善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创新生态系统,肩负起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使命。强化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药物、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科学基础实施、试验基地体系,健全完善有组织的体系化、建制化、系统化科技创新机制。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学科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农村领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强调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要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找出规律、建立秩序,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就农业论农业,要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促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同时,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命体,从本质上来说,农业农村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形态,是资源生态循环利用和经济再生产的复合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农业科研工作中,统筹兼顾好各方面利益诉求,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的科技创新。一是在农业生产环节,加快突破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节水控水、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业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等领域的技术瓶颈,着力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推动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出绿色化。二是在乡村建设环节,大力开展乡村规划、乡村生态、乡村能源、乡村治理、数字乡村等学科团队建设和调查研究,支撑乡村建设行动。三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加快优化寒冷、干旱等地区农村适配性改厕技术,研发推广适宜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与装备,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技术模式并示范推广;研发农村地区害虫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制定不同区域害虫综合解决方案,为美丽、健康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在线投稿
医药卫生| 工业技术| 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 财经贸易| 建筑工程|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 其他综合|   Copyright © 2021-2022 期刊发布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